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是1。435米,為什么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1。435米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
那么,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
馬車又為什么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是1。435米,所以,馬車的輪距最好跟轍跡吻合,不然,它的輪子很快會在撞擊中損壞。
這些轍跡又是怎么來的呢?從古羅馬人那里來的。因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為他的軍隊所鋪設的,而1。435米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羅馬人為什么以1。435米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的屁股的寬度。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
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受限于鐵軌的寬度。
所以,最后的結論是: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兩千年前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來決定。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很難輕易走出去。中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路徑依賴”。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由于用該理論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名言警句,他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沿著既定的路徑,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個人的選擇,都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有時候甚至會走進一條死路。
有這樣一個故事:山腳下的樹林里住著一群猴子,聰明的猴子阿三就是其中的一員。因為森林不是很大,猴子總是因為野果有限而餓肚子。有一天,阿三想到:半山腰的那片樹林里也許會有果子吃。于是阿三就和幾只猴子一起爬到半山腰。果然,因為到山腰里來采野果的動物比山腳的森林里要少得多,所以它們很快就找到了足夠的野果,美美地吃了一頓。過了一段,半山腰的果子也不夠吃了,阿三又想:在更高的山頂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果子。于是,阿三向山的最高處攀登。隨著高度的增加,越來越冷,而阿三期待的果樹林一直沒有出現。阿三想:既然我上一次往山上爬就找到了更多的果子,這一回這么做應該也不會有錯。于是它爬,絲毫沒有注意身邊的樹林越來越少,而天氣也越發寒冷。過了幾天,阿三終于來到了山頂。這里覆蓋著皚皚白雪。四周根本找不到果樹,只有零星的雪松。此時,阿三想回到山腳,卻因為精疲力竭而倒下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0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