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1000]
由李安執導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不急不緩的宣傳中拉開了帷幕。聽了同事的介紹我和老婆在周六團票去影城看3D影片了。喜歡戴3D眼鏡的感覺,且不說音樂讓人放松,影片一開頭森林景觀的唯美畫面就抓人眼球。我自言自語說過太癮了,覺得選這部片子非常英明。
聽說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有點壓抑,心臟不舒服,陸川的《王的盛宴》不管是否舊壇裝新酒反正看過類似的電影不想再重復了。所以選這部不是輕松也不是壓抑可是讓人難忘的“大片”了。
最開始,我聽了這電影名字以為這是一部專為孩子們訂制的片子,可是隨著鏡頭的推進,我錯了,這部片子誰人看了均很受益。我喜歡片中的對白,喜歡那畫面與特效,在海洋中獨自漂流的派眼望無助的暗夜都那么迷人……
電影通過講故事的筆法寫了一個叫派的人從孩子到少年的故事。這橋段多少讓人想起鐵達尼號的路數,可是不影響我的興趣。交待一下,影片重點講述一個叫派的少年與家人從印度乘船搬遷到加拿大在海洋中航行,之后船遇險家人瞬間離世他獨自在海洋中漂泊并生存下來的故事。
我喜歡派對這個世界的種種疑問與新奇,如果沒有新奇感,那么怎么會有遇險中他想方設法與考慮(孟加拉虎)和平相處,找到樂趣,讓自己活下來呢?或許導演的目的就是像主人公說的:“到什么時候都不能絕望。”
作 為孩子的派拿肉去喂考慮的經歷也夠驚險的,他對發怒的父親說:“動物也是有靈魂的,我從它的眼睛里看到的。”面對父親的嚴歷斥責,媽媽卻給予派更多的貼心 與理解?墒且矮F必定是野獸,你看結尾當派與老虎漂流到海濱得救前,老虎看到前邊的叢林注視許久就是沒有回頭看一眼氣息奄奄的派。這讓派心里難受極了。在 深海中漂流的二百多天是讓派難忘的橋段。那些巧合夠奇幻,對食人島的描寫也足夠奇幻。他漂流中讓人想到老人與海,這里是派與老虎的斗智斗勇,善良的派還為 那虎抓魚吃呢。孤單中他想到媽媽的笑臉得到片刻溫暖。是的,一場海難他瞬間失去了家人,這是誰都難以承受的?墒桥蓤猿种,他不想一直在恐懼中戰栗,他只 想活下來。為此,他把渺茫的希望化為求救紙條放在空水罐中使其飄遠。可是毫無奏效,因而他一直在大洋中漂著,救生艇上食物與淡水都用完了,無意中他漂到食 人島上,島上表面的風光讓人迷醉,可是真相出來后他果斷離開了。有些事還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呢?
李安成功了。他不只傳遞給人唯美的畫面、高難的特效,而更教人如何面對意外。所以說少年派真是派,很是酷,如果說1942突出災難中的人性,盛宴詮釋權術,那么少年派讓人深思如何面對困境生存,拋開絕望,找到希望。懂得這一點,人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擁有的美好呢?
早就聽說李安大導演非常有名氣,以前他執導的《臥虎藏龍》拿過不少大獎?上覜]有看過,這次終于如愿了。不得不說,奇幻得超強,少年派,給力的好片子。
篇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1000]
信仰是什么?是印度神話中數以十萬的神,是圣經中的耶穌,是古蘭經中的真主安拉?還是其他?在我看來,信仰是很難用言語來解釋、表達的,只能依靠自己內心的理解與思索。
然而在李安導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似乎把信仰這個問題具體化了一點,影片中的男主角派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思考關于信仰的問題,身為一個印度人,他理所當然地信仰印度教;后來在一位牧師的啟發下,他又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愛著人類的;后來還信了猶太教。在影片中派的父親還取笑他信仰的宗教太多了,但是拍依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直到他想去跟自家動物園里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交流,當然我覺得他會忽略老虎的兇殘而想跟它交流是因為派相信帕克不會傷害自己,只要自己足夠誠意的對待對方。但是在父親嚴厲的有點血腥的教訓跟帕克的殘暴讓他的原先的信仰坍塌了。他開始迷茫,不知生命的意義,不知活著為了什么。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多時候都會因為身邊發生的某些事情而受到傷害?赡茉谶@些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迷茫,也會想不通一些事情的意義。我覺得作為一個生存在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渺小生命,并不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你可以為了父母而活,為了朋友而活,為了自己而活。但是如果說為了上帝而活,你可能永遠都沒辦法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活,因為永遠也不會有人告訴你上帝是什么。上帝只是信仰的一個折射,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方面。
影片的主要部分集中在派的海上漂流,他看到動物之間為了存活的互相殘殺,最后留下來的是最兇殘的老虎帕克。一開始派很害怕老虎會把自己吃了,但在老虎掉下海中的時候,卻不忍心看著這僅剩的生命離開。于是帕克在船上,派在自己制作的簡陋木筏上,一路互相拼命的活了下來。在海上,派看到了水母發亮的美麗景象、看到了鯊魚、看到了海豚、經歷了十分危險的風暴。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風暴中,派看著風暴中心的一縷陽光絕望的質問上帝,問上帝為什么愛自己卻救不了自己。但同時派也表現出了對活下去的極度渴望。這一點是讓人感動的,對活著的渴望何嘗又不是對生命的信仰呢?
在影片的最后,派在以為自己就要死去的時候,漂流到一個生機勃勃的島上,派在獲救后被采訪的時候說到如果沒有帕克,他不會活下來,早就死在海上了。在現實生活中,激烈的競爭、惡劣的環境可能會打垮一些人,而堅持下來的人則能更加頑強的生存下來,幸運和機會也會降臨。就如影片中的派,不管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依然活了下來一樣。
好電影的意義在于能夠給予觀看者一定的共鳴或者啟發,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反映真實的生活。在這個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的時代,這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夠引起你對信仰,生命的思考。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不通信仰如何,讓生命更豐滿,你的信仰也會在你的內心中清晰。
篇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后感[1000]
在對李安導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討論熱潮中,有一個問題討論得最為熱烈,即兩百多天的海上漂流生活,少年派到底靠什么活下來?也就是說,他的救贖是靠信仰還是靠本能,抑或是第二個版本暗示的那樣是靠人吃人的獸性,高中作文。我不愿意相信人可以吃人的事情,盡管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但畢竟是特例,特別是吃掉自己的母親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更愿意在影片濃墨重彩地敘述的第一個版本范圍內討論問題。
不錯,在少年派和老虎什么吃的都沒有、一度陷入絕境的時候,是毗濕奴(印度教中維護宇宙的神)化身為魚來救他,天上像下雨一樣飛來無數的魚使他活了下來。可是這畢竟是神話,作為無神論者,我堅信使少年派活下來的原因,是那只隨時要吃他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正是身處這種險境,使得他從來不敢懈怠,不敢追求舒適,只能不停地使用自己的智慧,不停地勞作,生命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發揮,所以他能創造生命的奇跡,堅持兩百多天活下來了。假如沒有這只老虎,或是這只老虎不隨時想吃他,憑著救生艇上儲備的食物和淡水,他可以每天靜靜地躺著不用那么勞累,不用那么緊張,那么也許他不會死于饑渴,但絕對會死于孤寂和絕望,死于四肢無力和身體各種功能的退化。這就是古人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原文是這樣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意思就是說(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能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這個國家常常會導致滅亡。這樣以后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展,因為安樂而滅亡的道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用于治國或社會發發展上,事例不勝枚舉。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重新打敗吳國;明朝李自成進北京后因享樂腐化而滅亡。這兩個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典型事例。可以說歷代王朝的興衰都遵循著這個規律。所以今天黨中央把反腐倡廉提高到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高度來進行,這樣的憂患意識是正確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也符合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在美國阿拉斯加動物園中的鹿苑里就有一件發人深思的事。這個鹿苑的鹿常常被狼吃掉,人們就捕殺了大批的狼。本想鹿應該增多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鹿在減少。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原來有狼的追逐,鹿就會奔跑,因而體格健壯,生命力強。現在,狼沒有了,鹿缺少了憂患,只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體質嚴重下降,結果沒有死于狼的威脅,死于自己的享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可以在個人的成長上用于勵志。有句古話叫“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從小吃些苦,經歷些磨難,對意志品質的培養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們一方面應該樂觀面對生命中的一切磨難,把它看成是磨煉自己、使自己變得更有力、更強大的機會;另一方面,在順利時要保持著高度的清醒和自覺,不要讓順境消磨了自己的意志,謙虛謹慎、積極進取、永不懈怠,這樣才能迎接一切挑戰。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2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