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原名董存爵。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歷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制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等職,現任《蘋果日報》社長。 董氏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辟蹊徑,深獲海峽兩岸三地讀者傾心喜愛。歷年在臺灣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種心情》(遠景)、《這一代的事》、《跟中國的夢賽跑》(均為圓神)、《辯證法的黃昏》(當代)等以及翻譯書籍多種。另外在香港、北京、杭州、廣州、天津、成都、上海及沈陽出版文集十多種。1. 董橋話中年—— 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是用濃咖啡服食胃藥的年齡。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 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主意;至于八十歲以后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餅干?一杯牛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 ——〈中年是下午茶〉,《跟中國的夢賽跑》 2. 董橋談愛書—— 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艷遇,事后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是后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罷休!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歷史典故,明天再看就不是那幺回事了。 ——〈藏書家的心事〉,《這一代的事》 3. 董橋題立言三境界—— 著書立說之境界有三:先是宛轉回頭,幾許初戀之情懷;繼而云鬟潦亂,別有風流上眼波;后來孤燈夜雨,相對盡在不言中。初戀文筆嬌嫩如悄悄話;情到濃時不免出語浮浪;最溫馨是沏茶剪燭之后剩下來的淡淡心事,只說得三分! ——〈夜讀浮想〉,《辯證法的黃昏》 4. 董橋論治學—— 今日學術多病,病在溫情不足。溫情藏在兩處:一在胸中,一在筆底;胸中溫情涵攝于良知之教養里面,筆底溫情則孕育在文章的神韻之中。短了這兩道血脈,學問再博大,終究跳不出??蕩蕩的虛境,合了王陽明所說:「只做得個沉空守寂,學成一個癡呆漢! ——〈「語絲」的語絲〉,《辯證法的黃昏》 5. 董橋談寫作—— 寫作如練琴,非日日苦練數小時不足以言「基本功夫」;無基本功夫者,雖情感如水龍頭一扭而瀉,究無水桶盛水,徒然濕灑灑一地水漬耳。一日,有客問中臺港三地文風之區別,笑而答曰:大陸文章一概受閹割,枯干無生機樂趣;臺灣文章底子甚厚,奈何不知自制,喜服 *** ,抵死纏綿,不知東方之既白;香港文章則如洋場惡少之拈花惹草,黑發金發左擁右抱,自命風流,卻時刻不離保險套,終致香火不傳。香火能傳最是要緊。 ——〈書窗即事〉,《這一代的事》 6. 董橋說翻譯—— 好的翻譯,是男歡女愛,如魚得水,一拍即合。讀起來像中文,像人話,順極了。壞的翻譯,是同床異夢,人家無動于衷,自己欲罷不能,最后只好「進行強奸」,硬來硬要,亂射一通,讀起來像鬼話,既褻瀆了外文也褻瀆了中文。 ——〈強奸·翻譯〉,《另外一種心情》看過董橋文章的人,往往會在心里勾勒出他一個文人氣十足的“遺老”形象。然而他也是一個干練通達的現代商人,安排起時間和事務來井井有條,說話直接明了。只有在聊過去的老故事時才流露出他的沉湎和快樂,骨子里仍然是個文人。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2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