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Ulysses)是愛爾蘭意識流文學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時間為順序,哲理故事,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喬伊斯選擇這一天來描寫,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小說的題目來源于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節和內容也經常表現出和荷馬史詩《奧德賽》內容的平行對應關系。利奧波德·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盧姆(Molly Bloom)則對應了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Penelope),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喬伊斯早期作品《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主人公,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游蕩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并被譽為20世紀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經被紀念為“布盧姆日”。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于他從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并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并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于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后來由于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臺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家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于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后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并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家,并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圣約翰·戈加蒂。盡管并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后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侖·波拿巴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后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并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里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決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盡管當時是半夜,后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后來喬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并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于是產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于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1897年 【15歲】 喬伊斯獲愛爾蘭最佳作文獎 1914年 【32歲】 先后被20多個出版商“非文學原因”拒絕的《都柏林人》出版在葉芝,龐得幫助下,《一個青年藝術家畫像》連載 1921年 【39】 《尤利西斯》第一版1000冊預訂,顧客名單中有葉芝,龐得, 紀德 ,海明威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2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