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五》。
意思:比喻行事猶豫不定或處事不夠果斷。
春秋時代,衛國的孫林父、寧殖是衛獻公的兩個主要輔政大臣。衛獻公為人倨傲無禮、暴虐無道,他不僅得罪自己的嫡母定姜,還虐待近臣,更恣意羞辱孫文子、寧殖兩位輔臣。后來,孫文子、寧殖發動政變將衛獻公驅逐國外,另立衛殤公為君王。因此,衛獻公只好出逃到齊國去避難。
內容來自
十幾年后,寧殖的兒子寧喜當了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因為齊國的協助,就在夷儀定居并一直找機會想要復辟。衛獻公派使者到衛國找寧喜商議,要求他擁戴衛獻公回國復位,并提出事成后就讓寧喜獨攬大權做為條件,寧喜雖猶豫但最后還是同意了。
孫文子聽到后說:“唉!《詩經》上說:‘我自身尚且不被見容,哪里還能顧到我的后代?’寧喜可說是不顧慮他后代的人。怎么能答應衛獻公呢?君子行事要前后考慮周詳,《詩經》上說:‘凡事自始至終都能不茍且怠惰,秉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就不會讓自己陷于困境中。’又說:‘要日夜勤奮不懈,專心一意的侍奉君王。’現在,寧喜看待國君復辟這件事的態度還不如下圍棋的謹慎,他如何能免除災禍呢?下棋的人拿著棋子卻不知道該下在哪里,哲理故事,就不能夠勝過對手,更何況是立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都無法下定決心?他一定避免不了災難了。九代相傳的卿族,如果一次就被滅掉,真的太可悲了!”
果然,衛獻公回國的第二年,就自食其言,果真把迎立他的寧喜全族都滅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4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