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的人莫不戴著面具,若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只需要觀察他獨處時如何做。——題記
人很少不曾在外人面前掩飾,除了孩童,所以人在人前人后有時會頃刻間判若兩人。人群里的公正無私或許變成了背人處的中飽私囊;人群里的閉月羞花或許變成了背人處的東施丑女;人群里的快然自足、高談闊論或轉眼間成了背人處的蒼白無依,靈魂斑剝不堪……
然而真正的圣賢從來都是口說心到足行。他們無論在人群里還是在無人處,始終自己操守,維護偉岸人格。他們始終如一的人格力量讓今人欽服。
子罕以“不貪”為寶,非慎“四知”也。“子以玉為寶,吾以不貪為寶,高二作文,子予我子之寶,則二者皆失其寶矣。不若二者皆有。”義正辭嚴,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當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豈曰無人知”相拒時,我看到了他完整而高貴的靈魂。清正廉潔本是子罕本性使然,又豈是怕別人知道,又豈是做給別人看的。正如柳下惠的坐懷不亂一樣,賢哲是始終如一的君子,“你看到他們時是什么樣,他們本來就是什么樣。
野語有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野語還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做人何必要掩飾呢?“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始終會被人揭穿面具下的真實,就不要再無謂的掩飾;既然始終都要流露本性,那不如趁現在還來得及,趕緊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操守,維持自己靈魂的好那片純然吧!
那么既然要始終如一地要求自己就要像賢哲那樣,人群中和獨處時始終如一,人群里你謹守靈魂規則,獨處時更容不得怠慢、褻瀆,更來不得半點馬虎,即所謂“慎獨”也。
既要慎獨,就要有柳下惠人群里的正義凜然,獨處時的坐懷不亂;就要有子罕人群里的以身作則,獨處時的“四知”自守。
既要慎獨,就要擯棄葉公人群里的口若蓮花,愛龍如癡,真龍來時卻怯呆如雞;就要不納表面的那種風平浪靜,暗里的波濤洶涌,壞心暗藏。
堅守慎獨之人是不需要面具的,就如赤子孩童,單純如一。都如先圣賢哲,看到的每個人是什么樣子,他便是什么樣子。觀察了他平時如何做,便了解他是怎樣的人。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