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傲慢與偏見》讀后感[1000]
在重讀名著傲慢與偏見前,寫下這篇文,記錄的,是我記憶中的傲慢與偏見。毫不懷疑重讀后還會有新的驚艷,甚至再寫讀后感,因為一本好書是值得反復閱讀的,每讀一次都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簡奧斯汀的作品這兩年常常見諸于銀幕,其生命力可見一斑。貌似簡愛的作者夏洛蒂曾對她嗤之以鼻,總覺得這姑娘寫著英國鄉村屋檐下發生的瑣碎小事,缺乏戲劇性和激情澎湃的趕腳。是的,如果說簡愛像一曲奮進反
抗的生命交響曲,傲慢與偏見就是一首悠閑細膩的田園小夜曲,個人有個人的愛,我更愛小夜曲。平凡人生雖然少了大風大浪的跌宕起伏,卻更為平淡雋永,就像簡奧斯汀借書中主人公之口表明的心跡,大意是說,城里來的
人初到鄉下還覺得新鮮,時日稍久就不耐煩了,覺得日子單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有新的話題,再小的空間也總也新的事物在發生,如果留意這有趣的一切,又怎么會覺得厭煩呢?所以她的文,總帶著向上的朝氣,讓人不
由自主地熱愛生活,因為生活是多么生機勃勃的事情。
在傲慢與偏見中,開始時女主人公因為他人的詆毀和當事人的矜持高傲對當事人產生了非理性的偏見,直到后來在事態的發展中看清了事實真相,和當事人冰釋誤會,同時在摒棄前嫌,拿掉了有色眼鏡后,發現了當事人
可貴的品質和優秀的人格,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日久見人心。她用了大量細膩的描繪來展現生活中的細節,這些細節勾勒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他們各自不同的背景,修養和思想,睿智的語言和風趣的調侃在文中隨處
可見,時時讓人忍俊不住,沒有說教,卻充滿生活哲理,讓人有獲益良多之感,不得不說,簡奧斯汀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雖然和我們不在同一時代,但她的很多處事信條至今仍然適用。
談到傲慢與偏見,總要說到愛情,F在有很多關于愛情的命題,無非愛情重要還是生存重要之類的辯論。在傲慢與偏見中,錢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志趣相投也同等重要,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
什么樣的人前來。作者似乎熱衷于對生活環境是否影響個人成長、個人品質如何在劣境中堅守等問題進行剖析,她的筆觸總是很辛辣見底,離不開衣食住行,也贊美真愛的思想交流;戀人們必須正視現實潔身自愛,但是沒有
從相處中日久生情、有共同語言的那種顯然也不合適。不激進,她看似略微矛盾的表述,卻比別的女性文學更接地氣。如果曾經被粗制濫造的言情搞得迷失方向,正可以借簡奧斯汀的作品來洗腦重生。細讀慢品傲慢與偏見的
字里行間,有高貴的堅韌,也有邂逅的驚喜;蛟S作者想說的是,感謝生活賜予的機會,不強求也不懦弱,美好的情感永遠是值得人們珍惜的。
篇二:《傲慢與偏見》讀后感[1000]
伶俐且聰慧的伊麗莎白顯然不被母親本內特太太所喜愛,本內特太 太認為伊麗莎白論端莊標致,不及簡的一半;論脾氣隨和,也不及莉迪亞的一半?杀緝忍叵壬鷧s偏愛伊麗莎白,認為她聰明機靈,勝過其他的女兒們。
有著五位女兒的本內特太太“缺乏悟性,孤陋寡聞,喜怒無常”,她一輩子就是希望把女兒們嫁個好人家,每天的樂事就是走東訪西,探聽消息。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筆下的風俗小說栩栩如生地展現了當時鄉紳們的生活狀況,圍繞著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雖經小小曲折,但描寫的花好月圓的結局總是令人賞心悅目。
思想獨立、風趣幽默的伊麗莎白初見達西先生時,便認為他舉止傲慢無理,目中無人,不如魏肯先生風趣、低調、待人和氣。更因為聽了魏肯先生對達西先生的中傷而誤會加深,以致于感情的天平傾向花花公子魏肯先生
。面對自己家族的遺產繼承人柯林斯先生的求婚,伊麗莎白不為所動,她對迂腐、世俗的柯林斯先生毫無好 感,她心目中的愛情神圣不可侵犯,它屬于那位能夠開啟她心窗,撥動她心弦的人。伊麗莎白深知沒有愛情的婚姻對
她來說是恥辱和痛苦,她絕不可能從中得到她所想要得到的幸福。
而當好友夏洛蒂接受柯林斯的求婚時,伊麗莎白認為大大不可,夏洛蒂卻坦誠地道出自己并非是個浪漫情趣的人,只求有個舒適的家,而柯林斯先生完全符合她的條件,婚姻在此時完全成了不缺衣少食的現實堡壘。伊麗
莎白顯然不同意好友的觀點,柯林斯先生能在三天之內向兩個人求婚,在她看來已經極不誠意了,而好友關于 婚姻的態度也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伊麗莎白很快感覺到她們之間的信任不再,唯有祝福好友幸福。
賓利先生對美麗善良、賢淑可愛的簡一見傾情,他和她簡直是天生的一對。每個人都認為簡和賓利先生毫無懸念地將結合在一起,而事情的發展卻不盡人意。賓利小姐的阻撓、達西先生的誤解,給這樁原本應該一帆風順
的婚姻蒙上一層陰影。
故事一波三折,先是簡的大好婚姻受阻,賓利先生不辭而別;伊麗莎白斷然拒絕了達西先生的求婚,雖然他英俊富有,才貌雙全,但伊麗莎白無法接受她認為他所具有的傲慢與無理,一意跟隨自己心的呼喚;莉迪亞竟然
與魏肯先生私奔,多虧了仍深深愛著伊麗莎白的達西先生暗中相助,才得以保全伊麗莎白家族名譽。
當然簡·奧斯汀從來不會讓有情人難成眷屬,達西先生為著伊麗莎白而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伊麗莎白也漸漸意識到過去她的偏見,轉而能夠接受達西先生。在達西先生修正了對好友賓利先生的影響后,賓利先生重新回到
簡的身邊,抱得美人歸。就連莉迪亞也能體面地嫁給魏肯先生,盡管私下是因為魏肯先生收了達 西先生一大筆錢。
篇三:《傲慢與偏見》讀后感[1000]
最初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同名電影。趁著寒假,我特意從圖書館借了它的原文書,想著再細細體會它的魅力。
Pride and Prejudice,中文翻譯為“傲慢與偏見”,是由Jane Austen 著述的英國近代杰出長篇小說,它講述的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對性格迥異又被命運戲弄的年輕人曲折婉轉的愛情故事。性格倔強的Mr。 Bennet和
略顯神經質的Mrs。 Bennet養育了五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兒——大女兒Jane是五姐妹中最漂亮的,但她性格內向,從來不向外人甚至自己的姐妹吐露自己的心聲,她心地和善,從不說別人的半點壞話,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熱情
友好卻看不到他們的的陰暗險惡;二女兒Elizabeth是這個愛情故事的主人公,她的形貌或許比不上她的姐姐,但是她心智聰慧,性格直爽,快人快語,或許正是因為她性格的原因才導致了她愛情旅途的跌宕起伏。其他三個女
兒是典型的女孩子形象,臭美、花癡、頭腦簡單。
故事從兩個高富帥Mr。 Darcy和Mr。 Bingley來到Netherfield Park開始。Mr。 Bingley是典型的好青年,外形時尚俊朗,性格活潑,心地善良;Mr。 Darcy雖然內心忠厚,但由于長了一張不會笑的臉卻常常給人高冷的
感覺,再加上一張有什么就說什么的嘴讓初次見他的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一心想把女兒嫁出去的Mrs。 Bennet聽說本地最奢華的Netherfield Park終于被租出去了,而租它的正是和自己女兒年紀相仿并且家財萬貫的Mr。 Bingley,于是她想方設法讓Mr。 Bennet去結交這位高富帥,成功牽線后
不出意外的Mr。 Bingley對宛若天仙的Jane一見鐘情,又意外的因為各種“機緣巧合”Elizabeth對Mr。 Darcy越來越反感,但諷刺的是對人異常挑剔的Mr。 Darcy卻漸漸喜歡上了Elizabeth,幸運的是日久見人心,Elizabeth
最終消除了對Mr。 Darcy的誤會并最終發現其實這個高冷的帥哥其實早就占據了自己的心,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故事的精華其實就在Elizabeth對Mr。 Darcy由各種誤會到逐漸認清其本質的過程,如果單純從某一個人的角度去想,不管是Elizabeth還是Mr。 Darcy,他們都跟隨了自己的心聲而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但就是因為各
種湊巧與一兩個壞人的從中作梗,使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誤會越來越深。我們生活中雖然沒有故事中那樣戲劇性的“機緣”,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誤會卻也時常會發生,這些誤會有時從當事人的任何一方出發都讓人覺得
無可厚非,但當事人雙方由于對一部分事實的不了解或所站的立場不同而堅定地認為這就是對方的過錯。這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換位思考,事情或許就會有轉變的機會,如果兩個人再能坐下來深入地交談,誤會或許就能夠解開
,可難就難在當憤怒與怨恨占據了一個人的內心時,人們往往就忘了換位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性。Mr。 Darcy曾說他不能對一個陌生人輕易地產生好感,但如果對一個人的好感一旦消失就會永遠消失,我們尋常人又何嘗不是如
此呢,至少,我就是這樣。
Elizabeth對Mr。 Darcy產生誤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覺得是和Mr。 Darcy的性格以及他留給Elizabeth的第一印象有關。當Mr,日記。 Darcy受邀第一次進入鄉下人的舞會時,他不善言談的性格以及缺乏笑容的儀表讓別人覺
得他一定很難交流,Elizabeth看到他后當然也是如此認為,雖然他面容俊朗家境殷實;接著他性格上天生的對陌生人的抵觸感讓他拒絕了Elizabeth對他跳舞的邀請,這讓Elizabeth覺得Mr。 Darcy是一個擁有巨額財產卻沒有
人情味的木頭人;再接著在他和好朋友Mr。 Bingley的交談中他對Elizabeth“可以忍受”、“雖然漂亮卻不足以讓我動心”等評價被Elizabeth無意中聽到,這使自尊心很強的Elizabeth大受打擊,從而使她對這個帥氣男人僅
存的一點好感也完全消失。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