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培根隨筆》,我只是淺讀了四篇,遂忙于應付作業,寫此讀書筆記,大家莫笑。說實話,我基本上都與那十七世紀的老頭有代溝,所以讀他的文章(說理性極強),我大多是總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請諸君莫怪。
第四篇論復仇。培根先生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是嗎?我討厭那些憤青們,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只能比軍人還氣憤地扎呼著。國與國之間,定有法處置。何事法可榮,定為正確之舉(雖然并非明治之舉)。何事法不榮,定為否舉(雖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確的)。相信吧,法律有時人說不公平,我倒覺得法律比任何東西都公平,因為掌握一個度就好了。其實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們在道義上占了一個至高點,替國家做決定,當時擊傷李中堂的日本憤青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在戰場上的復仇,就要逢敵亮劍,血濺七步,萬夫皆有種,無視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是節義,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戰場,即使是戰場上抓到的俘虜,我們也要交于軍事法庭處置,佛曰:得饒人處且饒人。從中我們看出,報仇之舉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為。討還血債,作為我們不能忘卻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債,如果國家沒有法律,就沒有國家。
第三篇論宗教信仰。培根過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統一性了,其實統一會帶來安定沒錯,但想想還湊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對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寧勿施于人。正如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說的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團結在一起。宗教信仰是無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發展著。
論家庭幸福。是講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應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東西變幸福,能使你開辟新航道,能使你遠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當年為保持皇權的一致,乾隆老爺子一生氣,踢了大阿哥一腳,并把他罵了一頓,沒過幾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須要保持,也沒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標準不是一致,而是和諧。家庭要和諧,請看“和”字怎樣寫,“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種的,種出了糧食來吃不就和諧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標準答案,但是我覺得這個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確答案)。
還有就是論死亡。很多人都懼怕死亡,很多問題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每個人都面對結束,也要面對開始。結束的是人生,開始的是靈魂,是每個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說,不要懼怕死亡(這只是一種理論,要真到那時候,又有誰能不怕呢?)我對死亡的理解是,聽起來簡單,但又不能不懼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時,即不自然也不釋然,或是說不能走得放心一點兒,這會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總上所述,乃是讀后感,無他,只是心潮澎湃。
篇二:《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隨筆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收散文五十八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培根學識淵博,智慧幽邃,所談問題均有獨到之處,很能發人深省。
《論真理》
耶酥受審時聲稱他來世之目的是為了真理,彼拉多戲問他何為真理?有問無答,真理究竟為何物,不得而知!
但世上卻有許多見異思遷著,拋棄世代固守的信仰轉而追求自由意志。世代固守之信仰固非全系真理,但今人所追求的所謂“自由意志”者卻大多為虛無的假象和錯覺。
假象既不能像詩人好詩一樣讓人從中獲得樂趣,高中作文,也不像商人好利一樣叫人從中撈得好處,但世人與生俱來的卻對假象喜好,大概是因為錯覺假象的混合物能給世人添樂。但是如果把虛幻的印象、悅人的憧憬、錯誤的估價、隨意的空想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從人的大腦中剔除,恐怕許多人只會剩下貧乏干癟的頭腦和充斥其間的憂郁不安和自厭自煩了。
與這種叫人墮落的觀念和情感相比,追求真理才是人類天性的至善。世上只有真理不依賴外物,它只受自身評判。
真理是什么?說不清楚!拋開高超的哲學和神學,俗世中的本性誠實、行為光明磊落的人,遠比弄虛作假、陽奉陰差、背信棄義,委地蛇行之輩叫人更生崇敬和向往之情。
《論死亡》
“成人畏懼死亡猶如兒童怕進黑暗;兒童對黑暗之天然懼怕因妄言傳聞而增長,成人對死亡之畏怯恐懼亦復如此”。
面對死亡,“凝神沉思,視其為天國之通途,實乃圣潔虔誠之舉”。倘若“心生畏怯,視其為向自然交納貢物,則屬懦弱愚陋之態”。
有先哲說“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這句話是意義深刻的!
人的許多感情能克服并能壓倒對死亡的恐懼: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會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渴求死亡,悲痛之心會撲向死亡,恐懼之心亦會預期死亡,甚至連脆弱的哀憐之心也能使人主動放棄生命。
很多人視死如歸,雖然具體情形不一而足,但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都很瀟灑。為什么呢?可能是有很多人把生命的終結視為一種自然的恩惠。所以他們才那么坦然。
猶如人在浴血鏖戰時會忘記身體受創的痛楚,人在卓絕的追求中也可能忘卻對死亡的恐懼。
一葦游思:梁實秋有一篇散文名叫《了生死》,說信佛的人出家修行為的是要了卻一大因緣,即為“了生死”。作者懷疑生死是不能自行了斷的說“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又引用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論證這一點:
“Into this universe , and why not knowing ,
Nor whence ,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我來如流水,去如風。”生死這種事,由不得自己做主。我們來到這世界,并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我們的同意。即使不了斷到時候亦自然了斷。
信奉宗教的人相信靈魂不死,希望軀體死后靈魂能升天堂,升極樂。從一定意義上說,宗教實在是世俗中人由生至死的最理想最優美的實踐了。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大概是描摹人生實義的最精美的詩句了。生死是兩頭,中間就是這個了。
篇三:《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郁悶啊,本來不讀<<培根隨筆集>>了,但瓜瓜卻給我買了一本,叫我讀讀來感悟人生哲理,我不能枉費別人一番心意吧,我讀過之后很有感悟,大家來看看吧。
第一章:論真理
往往人們喜歡假象而忽視真理,太偏賴假象了,人要追求真理,但也不要盲目追求,要與之相依相隨。
第二章:論死亡
生存是比死亡要痛苦的,但人們對死亡的畏懼,往往是人對人生的眷戀和不舍。有很多消極感情會推動死亡(如常做某事而感到厭倦而輕生),積極感情也會推動死亡(如君主或將軍死了,眾手下士兵因為哀憐之心而自殺陪命)死亡是自然的,面對死亡應有安然之心。
第三章:談宗教之統一
宗教統一提到了和平和爭論,往往爭論事件處就會有反對和同意兩方的爭議,反對和同意方都憑借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要想和平和統一,就必須把不好面打下地獄,把好面和共同面歸納一起,才能完成統一,否則永遠相互矛盾。
第四章:論復仇
復仇其實就是在討公道,法律是阻止這種討公道行為的最好方法,應該阻止此行為。如果認為復仇可以解決問題,那就是在自我捉弄。所羅門曾言:“寬恕他人之過乃寬恕者之榮耀。”
第五章:談厄運
厄運中往往都會產生超乎尋常的奇跡,它和災禍一樣,是不可以躲避的,但它和災禍不同處是它往往有種慰亟和希望,不要畏懼它,面對它的時候要有堅韌的意志。
第六章:論偽裝和掩飾
人要有洞察力,能判明何事當揚,何事當匿,何事半張半掩(就是遇什么場合什么人應說什么話)所以說話做事要自我掩飾。
自我掩飾有上中下三策1守口如瓶2施放煙幕3弄虛作假,喬裝打扮。
守口如瓶:什么話都不說,不透露任何秘密和隱私(就是嘴嚴的人)。
施放煙幕:在守口如瓶的基礎上加以升級,它就好比是秘密和隱私的外衣,來對于狡猾之人所用。
弄虛作假,喬裝打扮:可以說是犯罪之舉,往往是一些狡猾之人所用,與其上兩種方式相反之舉。
偽裝掩飾之利處
對手加以麻痹,能看出其意圖,可以給自己留后路走,可試探對方,使其暴露目標。
偽裝掩飾之弊處
往往用其不順內心發虛,用其不當迷惑合作的朋友,使作假者更容易完成目的,還會使自己失去信任。
所以說要偽裝掩飾最好應有守口如瓶的習慣,適當掩飾技巧(施放煙幕)迫不得已才使用偽裝能力(即弄虛作假)。
第七章:談父母與子女
子女行為和品質,在于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和父母在某些事的做法對子女的影響,子女成長路途上內心變化與父母對其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培根隨筆集>>只是培根自己對人生種種事物的感悟,是他自己的思想,從中可以了解到,培根是一個博學之人,對很多信仰的書籍有很深的研究,他特別偏愛<<圣經>>中的話語,但在文中并不是站在基督徒的角度,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評論其中的話語。
讀<<培根隨筆集>>最大感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細心觀察每一件事,做回自己,不要被書中的話語所抑制,感悟自己的人生。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其中的本質是相同的。人活著,享受生活。人辛勞,享受生活。人高興,享受生活……而<<培根隨筆集>>真正的作用,只不過是對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的陌生人的一個領導的作用罷了。這就是我對此書的感悟,而對人生的感悟才剛剛開始,因為世事一直都在變遷。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