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百年孤獨》讀后感[2000]
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好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好書就是讀的時候能給人感想,讀后還能讓人念念不忘,忘不了。無疑,在我有限的閱讀書目中《百年孤獨》就是好書之一,可以說這本書在我心目中的排名穩坐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高中時,懷著好奇與崇敬的心情買了這本鼎鼎大名的書,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讀著這本書仿佛進入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里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見不到的,我驚愕,驚愕也不足以表明讀時的感覺。但是很遺憾,讀到一半我沒有讀下去。究其原因,里面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翻來覆去地用幾個人名,完全把人給給弄蒙了,頭大了,看著壓根就不知道所出現的人物是哪一代的哪一個人,還不知道與其他人物什么關系。再加上里面的神奇之處太多,魔幻與現實之間你根本就分不清那是真的那是假的,還有敘事也不是常規敘事,常常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這樣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怎一個茫然了得。所以讀到一半,我遺憾放下。就這么放下了。
再想想,這本書那么厲害,幾乎到了人人盡談,不談此書就算談盡千百書也枉然的地步,很多名家、大家都坦言受此影響,我在想,別人能讀的進去為什么我不能?況且書都買回來了,不讀不就白買了嗎?于是重拾起,讀,硬著頭皮讀,我就不信我讀不下去,就是一塊硬骨頭也要把它搓碎,就是帶著一股不服的勁兒讀的。當然,根據上次讀書失敗的教訓,這次再讀就拿出筆和紙,隨時記錄,出現一個人記下一個人,然后建設人物關系網,一代一代往下推,書就這樣看完了,七代人也被推了出來。第一代,開創馬孔多的祖先被綁在了樹下,最后死在了樹下,最后一代姑侄亂倫而生的,帶有一條豬尾巴,最后被螞蟻拖走吃掉了。天哪,原來以為很混亂的七代人現在看來是如此之清晰,一點都不亂,不得不贊嘆馬爾克斯的天才,天才般的創作。
讀過《百年孤獨》已經四年之久了,書中的情節現在還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高三作文。逢到別人問我這本書講到是什么內容,我都會?瑟地講述一些書中的神奇情節,作為例子,然后說,還是看書去吧,我講不好的。我奇怪于,這四年讀了無數的書,很多書讀過已經忘記什么時間讀的了,甚至把情節都忘的一干二凈了,為何《百年孤獨》依然頑強地躲在記憶的深處,忘也忘不掉?我只能說,這是一本神奇的書,神奇到我想忘掉我的腦子不干的地步。
那么,問題是這本書有何神奇之處呢?我以為,首先,應該是它巧妙地融合了魔幻與現實,制造出亦真亦幻的奇景。我想,讀過的人都會記得人會長出豬尾巴、人可以與靈魂對話、人可以坐著毯子被風刮的不知所蹤、雨可以連著下四年多下的空中可以游魚…諸如此類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大量出現,不勝枚舉。真的是太神奇了,現實中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是馬爾克斯為我們創造出來的。還有,不得不說,盡管里面大量這種神奇的故事,但讀的時候依然能感覺到他們是人不是神或妖魔,他們就活在馬孔多小鎮上,他們也要為生存而勞作,他們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煩惱憂愁,你會感覺他們也很弱小,他們也難逃一死。這樣開來,馬爾克斯很好地處理了魔幻與現實的問題,創造的世界如此之神奇。
第二,就在于前面已經說過的,好像是閱讀中的一個障礙——一個家族七代人反復地使用幾個名字。馬爾克斯不會給他小說的人物取別的名字嗎,為什么反反復復只用這幾個名字?我覺得這正是我們所有深思的。表面看是增加了閱讀的障礙,但卻收獲了更大的效果,作家的用意是很深的。反復用幾個人名,讓人覺得,時間似乎是靜止的,沒有流動的,人還是原來的人,給人一種難以消除的滯重感。我覺得,深層次說明了,拉美地區百年來的緩慢發展,還有封閉守舊,幾百年了,依然原地踏步,這是很沉重的。還有,反復用幾個人名,增加了閱讀障礙,換言之也是增加了閱讀的挑戰,它似乎挑釁地對讀者說,我是非常難讀的喲,你可能不能把我讀完的。我第二次閱讀就有點受此影響,想證明自己能讀完,結果也真讀完了。
第三,小說的敘事結構很獨特。前面已經說過,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到現在我還能背得出它的開頭: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孔多像一個還未開發的世界…之所以能背得出,是因為這個開頭太經典了、太厲害了。“許多年后”,這是站在那個時間點上說的?奧雷良諾上校為什么面對行刑隊?他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下午是什么時間,有多遙遠?然后接下來的敘事又回到了馬孔多初建時候。這個開頭把過去現在和將來巧妙地連在了一起,時間自由穿梭游動,惹人遐想。所以有人就說,此開頭一出,后世作家竭力模仿,再也沒走出它的窠臼,實在太厲害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看的時候是被深深吸引了。一個開頭就這么厲害,可以想知它的內容了。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使內容看上去雜亂無序、天馬行空,仔細想想一點都不雜亂,甚至是清晰的很。這種敘事風格無疑給此書增加了不小的魅力。
當然,《百年孤獨》的神奇之處是不勝枚舉的,這里只是淺淺地說一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三點。還有,建議大家都讀一下此書,感受一下此書的神奇。
篇二:《百年孤獨》讀后感[2000]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出了名的難讀,很多人為了那么一點點的虛榮感去讀這本書,實際上整個閱讀過程都是痛苦的。這是一本好書,如果覺得難讀,那么不如不讀,等到能靜下心來啃食這孤獨的時候,再好 好讀它。那時,你不會為了“奧雷里亞諾”或者“阿爾卡蒂奧”這翻來覆去一樣的名字而摸不著頭腦了。
讀完一本書后,我們應該寫的讀后感并不是去陳述、去羅列、去分析這本書的內容,而是表達出這本書帶給你的瞬間,增加給你自身的內容。我們讀別人的故事,永遠都是在其中的細枝末節中發現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 自己;或者是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審視現實?偟膩碚f,好的書可以擦亮人的眼睛,看清自身與周遭!栋倌旯陋殹纷屛野炎约悍胖迷谝粋很大的空間里,我是這個空間里唯一的生物體,被黑暗包裹著的我在不 停的接受信息,然后通過思考來拯救自己。
孤獨,正是這個思考的關鍵詞。一個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學家說,因為我們的內心是孤獨的,所以變成了人生的旁觀者,只有當我們了解孤獨并超越它之后,我們才能成為參與者。一生孤獨,百年孤獨,說來說去都 逃不出孤獨。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這么一個時刻:身邊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著,但是笑著笑著就停下了,看著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這就是人生旁觀者的孤獨吧。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盡了布 恩迪亞家族七代的興衰哀樂,因為沒有第一人稱視角的粘連,每個人物在有時會顯得與其他的人物毫無聯系,這就讓人物自身的孤獨感更強了。我還記得何賽?阿爾卡蒂奧和庇拉爾?特爾內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馬爾克斯是這 么描寫阿爾蒂奧的想法的:他覺得再也無法忍受腰間冰冷的聲響和腹內的氣流,無法忍受恐懼和迷亂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遠留在這惱人的靜寂和可怖的孤獨中。在《百年孤獨》里,無論是男女之間的性愛、兄弟之間 的交談,新生命的誕生、嫖妓、戰爭……作者的描述中總少不了孤獨這一詞。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并不是為了那些堆砌的詞語而感到孤獨,而是,為馬爾克斯講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一樣,把短短幾 天發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精細是當然的,但宏觀感也是具備的!栋倌旯陋殹非∏∠喾,它是把一個漫長的時間濃縮在不厚的一本書里,宏觀是必然的,但是細微處也能細微的碰到我的神經。時間如此漫長,人物如此之多 ,但故事也就那么幾百頁就說盡了。就像我們自以為轟轟烈烈的一生,在別人眼中不過就是幾段話總結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紙面的記憶都透著孤獨,那么鮮為人知的那些時刻呢?那才是最孤獨的時刻。因為孤獨始終都是一 個人的事。我們都是別人孤獨的旁觀者,馬爾克斯也是。我們都有相似的孤獨,馬爾克斯寫了出來,我們讀進心里。
李志有一首歌叫《梵高先生》,他現在不再唱這首歌了,或許是因為人們曲解了他歌中的情感,他不想再讓自己的孤獨為人所猜測,于是便不唱了。“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言簡義豐。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的,就像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隱形基因,孤獨不是什么傳染病,他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情感。正是孤獨這種情感,讓我有了獨立思考的欲望與時間。我覺得,一些人他沒有發現他最深沉的孤獨,被人所普遍談論的孤獨大概是沒有 愛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沒有知心的朋友這類的事兒引起的。這不是孤獨,這最多算是寂寞。孤獨是在你擁有以上所有之后,自己仍然揮之不去的自怨自艾。我們可以這么比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全封閉的容器,容器里 裝著一種名為孤獨的液體,無論容器被放置在什么地方,無論容器周圍有多少其他的容器,也無論容器多大多美,里面的液體都不會消失。這種液體在離開容器之后就會蒸發,只有在容器被打碎后(同你死后)孤獨才回消失 。至于他必須要消失的原因,大概是你自己的液體就算是溢出來也不會被別人所接受吧。這種液體的量因人而異,但每人都有。這種液體的顏色也是因人而異,從無色到漆黑,隨時都在改變。我還記得在我初中的時候,語文 老師在課堂上評講大家寫的作文。我也記不清那次作文的主題是什么了,只記得在大家的作文中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孤獨”這一詞。“你們現在根本不懂什么是孤獨,所以不要去濫用孤獨這個詞。”這句話是語文老師說的 ,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對于孤獨的感知,雖然不能說是完全與年齡掛鉤,但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從我高一寫的那篇《百年孤獨》讀后感就能看出,隨著我年齡的而增長,我的確有了新的想法。
很多東西都會成為孤獨的誘發劑,于我,書就是那支誘發劑。前面所說的年齡的增長豐富了我的思想,不如說是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看的書越來越多,沉淀了我的大腦。像我常說的,閱讀使人孤獨。在我們把眼睛擦的更亮 ,接觸更多的東西之后,我們就知道的更多,我們就變得更復雜?戳颂鄤e人的故事,有了太多的機會去思考,想太多,覺得一些想法不被人所理解,以及一系列衍生出來的癥狀,都是閱讀帶來的?晌矣X得這是好事呀, 你只有知道并看清了孤獨,才有機會去防備啊。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樂觀的面對生活。外露的孤獨不能被稱之為孤獨,我們還是要披著糖衣,我們還是要享受短暫的一生然后揣著不為人知的孤獨摔碎。孤獨讓人清醒,不要把孤獨想成一件很傷感很 非主流的事情,孤獨也有許多的營養。對于我來說他就是一個空間一段時間,讓我思考讓我成長,這些思考帶來的質變的成長是在容器內進行的,無需張揚炫耀,只需要用來澆灌自己。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可孤獨路上,思想閃爍,我踟躕前行。
篇三:《百年孤獨》讀后感[2000]
好久沒有寫讀后感了,不是沒看書,而是看了寫不出。一部大作,只有仔仔細細看上三遍,我才能夠斗膽寫讀后感。試想,在對文章的背景沒有充分了解、對文章的脈絡沒有完全理順的情況之下,如何能夠寫出對該書的 印象?可是,又有幾部書,會讓我連看三遍而不會厭倦的?哥倫比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百年孤獨》是為數不多的對我而言充滿魅力的文學巨作。
書中雖然沒有明確交代故事的具體發生時段,但是根據書中涉及到的那些對哥倫比亞歷史上比較重大的事件的描述,比如哥倫比亞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的爭戰,尼亞迪蘭停戰協定等,推測故事發生于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 這將近百年的漫長歲月。
此書讓我牢牢記住了一個作者杜撰的地名——馬孔多。在這塊土地上,在那個特定的時期,發生了無數不可思議的事件。書中六代布蘭迪亞家族的成員先后參與或者目睹了這些事件。
地名的產生源自先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夢中的啟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逃避仇人鄧希奧。阿基拉爾的鬼魂對他和妻子烏爾蘇拉的糾纏,舉家翻山越嶺遷往一處遙遠的地帶,在河流邊的亂石灘旁 安營扎寨。這個地方,何塞。阿爾卡蒂奧。布蘭迪亞在夢中得到的回答是:馬孔多。何塞夫婦和追隨何塞的二十多個年輕人成了馬孔多的第一代居民。這是個遠離現代文明、遠離痛苦紛爭的世外桃源,是個祥和的、充滿幻想 與希望的年輕人的村莊,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村里沒有死過一個人,居民的最大年齡不到30歲。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有著某種超前的意識,他崇拜具有傳奇色彩的吉普賽先知梅爾基亞德斯,受他的影響,醉心于各種 發明。然而他屢屢試驗,屢屢失敗,幾乎成為笑柄。由于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何塞在盛年時期便精神崩潰,得了躁狂癥,被綁在屋外的栗樹下昏沉度日,悲慘地捱過余下的數十年光陰。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育有三個子女。長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在遷移的途中出生,次子奧雷里亞諾和小女兒阿瑪蘭妲是在馬孔多出生的。在以后幾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中,男孩不是被命名為阿爾卡蒂奧 ,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這些人物在看第一遍時很容易搞混。老祖宗烏爾蘇拉在許多年以后奇怪地總結出一個規律,凡是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沖動,富于事業心,但命中注定帶有悲劇色彩;而叫奧雷里亞諾的,則 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于洞察力。除了三個親生子女外,他們還收養了一個來歷不明行為怪癖的女孩,他們把她叫做“麗貝卡”。麗貝卡有著吃墻泥咬指甲的怪異舉動,長成少女之后卻變得美麗嬌媚,其姿色比阿瑪蘭妲 更勝一籌。由于姐妹倆愛著同一個男人——一位叫做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意大利鋼琴技師,而后者對麗貝卡情有獨鐘,使妹妹阿瑪蘭妲將姐姐麗貝卡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阻撓兩個人的婚事。
進入青春期的何塞。阿爾卡蒂奧被大他至少14歲的會用紙牌算命的女人庇拉爾。特爾內拉所迷惑,偷嘗禁果,后來又被一個吉普賽女孩吸引,玩起了失蹤。這一跑,一晃數年。等他帶著飽經滄桑的靈魂和身軀回到家鄉, 他已經和家人產生無法彌合的隔閡,連他的私生子,不知道自己身世的第三代阿爾卡蒂奧,也與他形同路人。這個私生子是他和庇拉爾。特爾內拉數度激情的產物,一生下來就被母親送來認祖歸宗,盡管烏爾蘇拉極不樂意, 而丈夫卻認為應該由家族來撫養這個孩子。唯一對何塞。阿爾卡蒂奧抱有好感的是麗貝卡。她被身材高大、充滿男人陽剛之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強烈吸引,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不管怎么樣他倆是兄妹,盡管沒有血緣關系 ),拋棄了苦苦等待她的皮埃特羅?死姿蛊,毅然嫁給了一文不名的浪蕩子何塞。阿爾卡蒂奧。他倆被烏爾蘇拉逐出家門,靠著何塞。阿爾卡蒂奧掠奪土地過上富足的生活。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是一個謎,自殺?他殺? 自他死后,麗貝卡過上了活死人的日子,從此數十年將自己幽閉,孤獨一生。
非常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看似孤僻內向、耽于幻想、感情用事的人,卻是個天生的指揮家。二十年里他發動了三十二場武裝起義,成為戰功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上校,一直為著推翻保守黨政權而戰。他贏得了眾多的追隨者。有十七個女人為他生了十七個兒子,都被命名為奧雷里亞諾。他一生逃 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一次槍決和一次致死性中毒。這個戎馬一生的上校在戰爭的后期感到了困惑:打仗為了什么?是為了自由黨么?可是,“自由黨的領導人那時正忙于談判爭取席位,稱他為冒險主義者,完全不 代表本黨立場”。在從中毒的死亡線上回來以后,經過反復思索,他發現,他打仗只是為了自尊。
尼蘭迪亞停戰協定的簽訂是上校永久的痛。為此,在簽了字以后,他開槍自殺。可是,似乎死神總不親睞他。他選擇的那個被醫生圈定的“心臟部位”卻是唯一一處子彈穿過而不傷及重要器官的地方。退役后的上校操起 老本行,成天沉浸在制作小金魚中,求得一點快慰。他的播散在各地的十七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幾乎同一時期回到馬孔多認祖歸宗,然而,卻先后在一個星期內被神秘地暗殺。緣由大約是,那段時日外來勢力侵入,在當地為非 作歹,上校終于忍耐不住,揚言要“領著我的人拿起武器,干掉這些該死的美國佬”。
自此以后,上校一天天變得愈加冷酷,緊緊地封閉起自己的內心,最后和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樣,老死在家門口的那棵栗樹底下。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