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自立自強
綱
第1課:好習慣受用一生(習慣)
什么是習慣?
習慣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
習慣的分類
習慣有好習慣與壞習慣之分,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壞習慣讓人終身受害。
習慣對人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習慣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習慣有好習慣與壞習慣之分,好習慣有利于我們身心發展,壞習慣則會妨礙我們的健康成長。
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對人的身體、思維和行為等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習慣不是小問題,它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并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與幸福。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養成不同的習慣,對于中學生而言,需要養成哪些好習慣?養成這些好習慣有什么重要意義?
養成有計劃消費的習慣。養成有計劃消費的習慣不僅可以使我們的收支保持平衡,使我們的消費更加合理,而且還會給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積極影響。
養成勤于勞動的習慣!皠趧庸鈽s、懶惰可恥”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準則,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使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
對于個人來說,通過勞動,可以逐步培養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而且在勞動中克服困難,可以磨礪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在勞動中,我們還能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從而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樸實的好作風;同時,勞動還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發展。
作為初中生,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而且還可以掌握一些勞動技能,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
養成節約時間的習慣。時間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但在相同的時間里,每個人取得的成績卻大相徑庭。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時間,改變浪費時間的壞習慣。
青少年應該怎樣培養好習慣?
培養好習慣必須有完善可行的計劃;(2)必須有實際行動;
(3)必須有毅力; (4)必須改掉壞習慣。
和其他東西相比,時間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不復返性。
青少年時期可塑性很 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反復是習慣之母。
培養好習慣 與改掉壞習慣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改掉壞習慣,相應的好習慣也難以形成。
第2課:積極的生活態度(生活自理、生活態度、行動目標)
為什么要學會生活自理?
學會生活自理是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生活不能自理,樣樣由別人操心代勞,也是懶惰與無能的表現。
對于中學生而言,學會自理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做飯菜、洗衣服、整理房間、購物、乘車、待人接物、自我安全保護等。
提高自主安排和計劃生活的能力,如計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生活作息時間、日常活動和開支等。
如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克服依賴心理; (2)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3)尋找獨立鍛煉的機會。
面對同樣的生活,人們的態度有哪些不同?
面對同樣的生活,有的人保持樂觀的心態,有的人變得悲觀消極。
不同的態度會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
樂觀地看待生活,會精神愉快,有利于身體健康;悲觀地看待生活,會悲觀憂愁,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從而引發多種疾病。
如何保持樂觀心態?
首先要認識到每個人的心態都是自己選擇的;
(2)要熱愛生活,善于從身邊尋找快樂;
(3)要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4)要借助運動以保持健康;
(5)要學會“愛”別人,寬容別人。
如何 理解“目標重要,行動更重要”這句話?
我們的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就能按照目標自覺去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沒有行動,一切目標、計劃都將落空,成功也就無從談起。為了實現既定目標,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把遠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然后一步一步去實現。
如何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把遠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然后一步一步去實現。
實現目標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堅定信念,毫不動搖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式和行為,使之更符合實際情況,順利地實現目標。
9、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會有所提高,但自理能力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培養。
第3課:優良的意志品質(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質具有哪些特征?
自覺性;能對行動的目標及其社會意義有正確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該目標。
果斷性;能對情況作出迅速的分析,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即便是面臨緊急、復雜的局面也能從容不迫,迅速作出決策并采取行動。
堅忍性;在行動中能堅持自己的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以達到行為目標的心理品質。
自制性;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緒并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思想與行動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善于迫使自己去執行作出的決定;其二,善于抑制與自己的目的相違背的一切愿望、動機、情緒和行為。
堅強意志的力量表現在哪些方面?
堅強的意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能;
堅強的意志是行動的強大推動力;意志對行動的調節,有發動和制止兩個方面。前者在于推動人去從事達到預定目的所必須的行動,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預定目的的行動。
堅強的意志是克服困難、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
磨礪堅強意志對初中生有何重要意義?
堅強的意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能,是行動的強大推動力,是克服困難、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
(2)初中生處于人格塑造的最佳時期,培養堅強意志不僅關系到我們能否正確處理自己當前的學習和生活問題,使自己平安度過青春期,而且還關系到自己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成年時對社會的適應與自我完善等問題。
如何磨礪堅強意志?
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2)主動迎接挑戰,在實踐中鍛煉意志品質;
(3)做自己不感興趣卻有長遠意義的事;
(4)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
意志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意志是成人、成才、成學、成業的關鍵,無論從事什么活動,沒 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都是難以成功的。
自覺性貫穿于整個意志行動始終,是產生堅強意志的精神支柱。
不良意志品質具有盲從性、動搖性、寡斷性和沖動性等特征。
第二單元 親近師長
第4課:人不能選擇父母(子女與父母)
為什么說我們與父母之 間結成的關系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
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我們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就使我們與父母之間結成了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表現在我們濃濃的日常親情中,還表現為我們不可能選擇生身父母。
子女的身體里流淌著父母的血液,這種血緣關系把父母與子女的生命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作為規范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的法律,也確認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牢不可破的關系。
為什么不應該挑剔父母?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并盡其所能為我們生命的成長付出所有,他們的愛奠定了我們人生的基礎,而每一個生命的輝煌和燦爛都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
為什么說父母之愛是偉大的?
父母之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因為這種愛能包容一切,能撼天動地;
父母之愛的偉大,不僅僅在于養育了子女的身體,還在于塑造了子女的靈魂;
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
為什么要孝敬父母長輩?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并為養育我們甘愿付出了一切,作為兒女,我們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敬父母長輩;
“孝”,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孝敬父母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是我國法律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義務,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孝敬父母長輩的含義是什么?
孝敬父母長輩,就是要求子女對父母長輩履行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等等。
怎樣孝敬父母長輩?(或孝敬父母長輩可以有哪些表達方式?)
對父母長輩的孝心有多種表達方式,一句親切的問候、一次耐心的傾聽、一段貼心的話語、一杯溫暖的熱茶、一把舒適的椅子、一份生日的禮物都能讓他們張開笑臉。孝敬父母長輩就表現在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之中。
我們不能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孝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
第5課:與父母平等溝通(代溝、逆反心理)
什么是代溝?
代溝就是子女與父母之間在一些問題上往往觀點相 左,差異較大,容易造成隔閡。
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我們和父母的想法會出現一些偏差,中學生正處在與父母心理差異較大的時期,容易造成隔閡。
由于我們與父母在生活經歷、角色身份、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代人對許多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如何跨越代溝?
千萬別為“代溝”發愁,千萬別為與父母的觀點不一致而耿耿于懷;
溝通是跨越“代溝”的最佳方式。“代溝”并不影響兩代人的相互接納,相反,這完全可以通過兩代人的溝通去預防和填平;
我們要盡力克服煩躁與不安,以感激的心情、理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我們應該知道,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
逆反心理有哪些危害?
有了逆反心理,會導致不合群、意志衰退、學習被動、工作消極等后果,甚至還可能產生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這不僅對我們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對我們身心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害的。
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努力培養發散思維,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同時提高文化素質,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做到理智多于情感,就能拓寬思路,從偏執中解脫出來。
如果與父母長輩發生矛盾,首先看一看是不是自己 的逆反心理在作祟,并且嘗試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有可能走出與父母“對著干”的誤區。
怎樣做到自覺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
諒解父母的過失;
作為子女應該敞開心扉,積極地與父母交流、溝通,努力做到有話好好說。
7、我們與父母之間因意見不一樣產生一些矛盾是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對同齡人的抗拒性,反應的高峰段都在中學時期。
第6課:換個眼光看老師(老師)
1、教師的作用是什么?
在傳遞人類文明的過程中,教師架起了一座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每一個在這座橋梁上經過的人都被注入了人類文明的血液,又帶著這種血液去創造人類歷史新的文明。
2、教師的使命是什么?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3、如何認識教師工作?(教師工作的特點是什么?)
(1)教師工作最大的特點在于每天和天真純潔的學生交往。
(2)教師受過專門訓練,受社會委托,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
(3)教師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勞動,更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勞動。為了上好課,教師要進行認真的思考、設計;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要擔當學生的長輩、朋友,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心理健康顧問以及模范公民等多重角色。
4、為什么要處理好師生關系?
(1)當面和 老師爭執、頂撞,或者自己生悶氣,甚至走極端,都不能處 理好師生關系;
(2)處理好師生關系既是一個教師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志,也是一個學生真正接納與了解老師的表現。
5、怎樣處理好師生關系?
(1)要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不僅要經得起老師表揚,還要能承受得住老師的批評。
(2)受到表揚不要頭腦發熱,要找出差距,繼續努力。
(3)受到批評不要耿耿于懷,要虛心接受,有錯就改。讓表揚與批評成為我們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增進感情和不斷進步的動力,讓表揚與批評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
6、為什么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理解、支持和尊敬老師?
(1)在一定意義上說,老師是文明的使者,向他們表達敬意,就是給予文明應有的尊嚴。
(2)“尊師重教”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它不但是美德,也是社會的行為規范。尊師重教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志。尊敬老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3)老師承載了國家、社會以及千千萬萬家庭太多的希望與責任,老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著人類文明的歷史、現在和未來。老師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振興中華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因此,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理解、支持和尊敬老師。
第三單元 學會負責
第7課:行為與后果(行為)
1、行為的類型有哪些?
可分為(1)有意識的行為,無意識的行為(從意識角度分);(2)善良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從道德角度分);(3)合法行為,非法行為(根據行為的性質);(4)有作為和不作為(根據法律規定);(5)個人行為、集體行為、國家行為(從行為主體分)
2、什么是不作為?其實質是什么?
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實施且可能實施而未實施的行為。
其實質是應當履行義務而不履行。如:作為警察,接警不出的行為;作為醫生,見死不救的行為等。
3、行為與后果的關系怎樣?
行為與后果具有一致性。
(1)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有的行為產生一個后果,有的行為產生多個后果,甚至是連鎖后果。行為產生的后果有:預期的后果與出人意料的后果;有利于他人與社會的后果與有損于他人與社會的后果;間接的后果與直接的后果;隨即產生的后果與之后發生的 后果。
(2)某種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由一個行為造成的,有的后果是由多個行為造成的。
(3)個人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結果,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行為也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
4、公民有行動的自由,是不是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呢?
必須以不損害他人的、集體的和社會的權利和自由為前提。因為在一個崇尚法律和道德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何人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作為公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和道德的責任。
5、為什么人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不承擔責任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而且還會有損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從而受到人們的譴責甚至法律的懲罰。
(2)勇于承擔道德義務的人,會關愛別人,關心社會,用自己的行為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增光添彩。
6、什么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自我引導與調控的過程。
7、怎樣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必須在行動前對行為進行選擇。 為控制我們行為的方向,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充分預測;在此基礎上,可在多種方案中作出最優化的選擇。
(2)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重視行為過程中的及時調控。 因為世界是變化發展的,即使我們在行為前進行了認真、客觀的思考與選擇,但隨著事物的進一步發展,主觀的、客觀的因素都會有一定的變化,會引起行為與結果的偏離。 要不斷檢查自身的行為,了解事態發展的動向,及時發現行為偏差,適時調整行為方式,必要時停止自己的行為,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3)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集中體現在對行為后果的自省及自覺承擔應負的責任上。如果取得積極的后果,要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如果出現消極的甚至是損害的后果,要勇于承擔責任,及時消除影響,減輕損失。
第8課:有肩就得挑擔子(責任)
1、怎樣理解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
(1)具有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標志,人的成熟與責任意識、責任 能力的形成有著密切關系,一個沒有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的人,不管有多大年紀,都算不上是成熟的人。
(2)責任能力是隨著成長“自然”而來的,是無可逃避的。如果不能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違背法律和道德規范,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和譴責。
(3)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公民個人自覺履行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并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產生不同身份的原因是什么?
社會有組織、有分工、有制度,每個人都承擔一定的角色。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必定是處在某一家庭的人,某一集體的人,都是一個“社會人”。
3、責任來源于哪里?
責任來自于社會道德、習俗及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具體來說,包括:養育、職業、習俗、承諾、公民原則、道德原則等。
不同的責任有不同的來源:一些責任可能只有一個來源,一些責任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來源。
4、14歲少男少女有些什么特點?
(1)從心理上來看,正處在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獨立意識增強,但生活經驗不足,判斷是非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影響。
(2)從生理上來看,第二性特征開始發育,體重和身高增長得很快;男女同學開始感到異性的神秘。
(3)從法律上看,開始擔負起更多的法律責任。
5、我國法律規定,人到18歲就被認定是有完 全行為能力的人,必須承擔完全的法律責任。
責任既是負擔,也是我們成人的動力。
一個人由于具有不同的社 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多種社會身份,每一種社會身份都要求承擔相應的責任,身份越多,責任越重。
第9課:承諾的分量(承諾)
1、承諾的性質是什么?
承諾是給別人的一份期待,給自己的是一份義務。
2、特殊的承諾有哪些?
(1)公安機關的承諾。是“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作用:使公安民警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大為改觀,也使整個社會的治安進一步好轉。
(2)司法機關的承諾。是規范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在他們之間設立“隔離線”和“高壓線”。作用:是建立良性規范、維護司法公正的重大舉措。
(3)政府部門的承諾。是“辦實事”。作用: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轉變職能,公開政務,打造誠信政府的積極行為。政府的承諾得到兌現,不僅老百姓從中受益,而且政府的誠信度也會大幅度提高。
3、為什么說:“承諾是金”?
(1)信守承諾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2)想方設法來兌現自己的承諾,才能算一個有誠信的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3)信守承諾會獲得回報。
4、為什么要學會承諾?
事先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欠缺縝密的思考而貿然答應了別人,事后又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做不到,就會失信于別人。
5、怎樣學會承諾?
(1)學會承諾,就必須在作出承諾時量力而行。要清楚自己是否有實現承諾的能力,要考慮到可能產生的風險。
(2)學會承諾要求在承諾之后盡力而為。
6、當承諾無法兌 現時,應怎么辦?
(1)作為許諾人,要取得對方的理解。A、不要不了了之,一定要向當事人說明情況;B、不能拖延,最好和對方一起協商,尋找變通的途徑或解決的方法;C、如果因承諾不能兌現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給予一定的補償。
(2)作為受諾人,要能夠理解對方。在了解真實情況后,要善于換位思考,接受事實,及時變更,通過雙方努力,盡量避免和減少損失。
第10課:對自己的一生負責(責任)
1、如何認識責任?(責任有哪些特點?)
(1)責任無時不在。
(2)責任伴隨人的一生 。
(3)一個人所擔負的責任往往是多重的。
(4)責任是相互的。
2、怎樣才能勇敢地承擔責任?
(1)將責任根植于內心,讓它成為一種強烈的意識;
(2)只要是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即使在十分危急、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也應該做到臨陣不亂,理智面對。
3、勇敢地承擔責任的意義是什么?
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就是堅定我們的信仰與追求,不斷克服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無怨無悔地努力拼搏向上,矢志不渝地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
4、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首先要做到對自己負責。一個對自己都不能負責的人,是不可能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起責任的。
(2)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就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有能力才能負責任。我們不僅要學好各門功課,還要學習對自己有價值的其他知識,同時要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要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堅定自己的信仰與追求,不斷克服人生旅途中的艱難困苦,努力拼搏向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1133590.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八下政治第四單元復習題(含答案江西南昌)
八年級政治下冊第1-6課時練習題(有答案)
2018年八年級政治上冊第四單元檢測試題(含答案)
八年級政治下冊第2 單元綜合檢測題(附答案)
2015年春八年級下冊思品歷史期末試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