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歷史下學期復習知識框架(岳麓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八年級歷史下學期復習知識框架(岳麓版)
 過渡時期(1949——1956)
一.共和國成立的準備工作(召開第一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 
1. 內容:①通過《中國人民政府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共同綱領)
②選取中央人民政府
③確定國都、國旗、國歌和紀年方法。
④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2. 時間:1949年9月。
3. 地點:北平
二.開國大典
1. 時間: 1949年10月1日下午
2. 程序:宣告→升國旗→奏國歌→鳴禮炮→宣布
3. 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的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斗爭。
三. x藏和平解放
1. 時間:1951年9月
2. 歷史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四. 抗美援朝
1. 原因:①美國 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背景) 
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
2. 起止時間:1950——1953年10月
3. 歷史意義:①沉重打擊美帝國囂張氣焰。
②大大提高中國國際威望。
③保衛了中朝兩國安全。    
④為中國經濟建設創建了和平環境。
 五.  土地改革
1. 原因(背景)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 內容: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3. 實施: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敵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
4. 結果:到1952年,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 歷史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六.  “一五計劃”
1. 原因:工業落后
2. 時間:1953年——1957年
3. 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人才
4. 成就:從此,改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七.  憲法的頒布
1. 時間:1954年9月
2. 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 歷史意義:這是我國第一部社 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八.   三大改造
 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
改造前 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農民個體所有 民族資本家個人所有
改造后 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      國有經濟
改造方式 合作化(社) 公私合營,贖買政策
意義 實現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義務 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 十年探索(1957——1966)
一. 良好的開端與失誤
1. 良好開端——中共八大:
①時間:1956年
②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③意義: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 失誤:①社會主義中路線的提出。  ②“大躍進”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二. 建設成就及模范人物:
1. 成就:主要工業產品
2. 模范人物:王進喜(大慶石油工人)、鄧稼先(兩彈元勛)、焦裕祿(縣委書記)
三. 文化革命:
1. 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現了修真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著資產                                                                                                               主義復辟的危險,他希望通過“文化大革命”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 事件經過:①開始:1966年,中央接連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成立“中央                                  文革小組”②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開除出黨。③抗爭:1967年2月,老一輩革命家的斗爭。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九一三事件(1971年)。⑤結束:1976年,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團,“文革”結束。
3. “四五運動”為后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眾基礎。
 建設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時間:1978年
2. 地點:北京
3. 背景:①人們要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②中共中央主要領導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 
          ③關于真理的標準問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思想。                                                                                             
4. 內容: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5. 歷史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6.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①根本目的: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左”的錯誤,完整、準確的理解毛
              澤東思想②意義:通過討論,人們認識到“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是一場深刻的思想 解放運動,為黨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開放的局面做了思想準備。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 平反冤案。
2. 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3. 意義:反映我國法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廣大人民群眾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
三. 改革開放
1. 對內政策:
1>農村改革:①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②實施: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③作用: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2>城市國有企業改革:①以公有制為主體種所有制的經濟共同發展。
                     ②政企分開,,行經營責任制。
                     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 對外開放:①目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
              ②內容:吸引外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
              ③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 ——內地
四.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1. 建設有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形成:①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
         ②該給開放后: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 級自由化。
         ③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
          ④中共十三大(1987年):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2)確立:①1992年南方講話: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2. 鄧小平 的貢獻: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②在十三中全會上,鄧小平
                 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實行改革開放后,他提出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
項基本原則。④在十二大上(1982年),他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的重要觀點。⑤在十三大上(1987年)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⑥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 民族團結:
1)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
   ①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民族格局: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大雜居、小聚集
            ③民族關系: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 分離。                                                                                
            ④民族區域資質的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分別設立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行使在自治區域內,使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
          2)各民族共同發展:
             ①黨的民族發展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
             ②西部大開發戰略:帶動了西部少數民族的發展。
     二.  祖國統一:
          1)一國兩制:
            ①背景:實現諸 國同意,是整個中華民族強烈愿望;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的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②重大意義:為實現祖國統一指明了前景,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③歷史意義:A有利于實現祖國統一。B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有利于港澳臺地區穩定、繁榮發展。D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依據。
          2)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由來:
            ①香港問題:a.1840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b.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 一區;c.1898年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99年。香港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
            ②澳門問題: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暴曬水浸貨物,強行進入澳門。b.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通過賄賂明朝官員,取得在澳門的定居權。c.19世紀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占了
            ③臺灣問題——三次分離兩次回歸:a.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b.16 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臺灣設“承天府”;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c.1895年日本割占臺灣d.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e.1949年國名黨內戰失敗,蔣介石集團退守臺灣,造成至今兩岸分離。
          2)香港澳門的回歸:
                              ①中英、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將分別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重要 意義:洗雪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1140670.html

相關閱讀:2015年龍巖小池中學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期中質量檢測(新人教含答案
2013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題(泰州海陵有答案)
北師大版初二上冊歷史期末試卷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末考試試題(有答案)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測試卷(附詳解岳麓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