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2018年10月3日,國家文物局專家基本確認,在黃海海域發現的“丹東一號”沉艦應為北洋艦隊的致遠艦,致遠艦官兵英勇抗擊侵略者是在那次戰爭中?( )
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
D.解放戰爭
2. 鄧世昌對部下說:“我們從軍衛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可以壯國家的聲威。”該歷史場景出現在( )
A.定海戰役
B.黃海海戰
C.遼東半島戰役
D.威海衛戰役
3. 下列四部反映晚清歷史的影視,按歷史事件的發生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末代皇帝》 ②《鴉片戰爭》 ③《甲午風云》 ④《火燒圓明園》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4. 據1895年《紐約時報》報道,恭親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從戰爭中獲得什么。他說:“難道日本人能侵占我們所有的省份嗎?他們這樣做蒼天會答應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管嗎?”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是( )
A.清軍戰斗力不強
B.清政府內部不團結
C.日本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D.清政府對形勢認識不清
5.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已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并于2018年9月正式交付海軍使用。在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悲壯歷史中,勇擊日寇、殉國黃海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則徐
B.鄧世昌
C.關天培
D.左宗棠
6. “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棹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馬尾海戰
B.豐島海戰
C.威海衛戰役
D.黃海大戰
7.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對聯對聯贊頌的是甲午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 )
A.戚繼光
B.鄭成功
C.左宗棠
D.鄧世昌
8. 李鴻章曾經傷感地反。骸拔肄k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彼菍ο铝心谴螒馉幹袊膽饠∮懈卸l的(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9. 讀“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2018年9月23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正式交付使用。海外媒體紛紛發表評論:中日對釣魚島之爭愈演愈烈之際,“遼寧”號航母改變中國海軍結構,改變了中日力量對比,強化遠海能力,是中國強大實力的體現。
撫今追昔,看到我國海軍今日之強大,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110多年前的中國海軍以及那場恥辱的黃海大戰。
問題:
(1) 在黃海發生的這場海戰屬于哪次侵略戰爭的一部分?此戰中,率領致遠艦英勇抗擊日軍的民族英雄是誰?
(2) 日本為什么發動這次戰爭?你知道戰爭名稱的由來嗎?
(3) 這場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什么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11.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材料一: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A 條約。這次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材料二: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 B 條約。該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材料三: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 C 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木幾匀私贪妗吨袊鴼v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四: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為了給她過萬壽節,從1892年開始,朝廷就開始組成以輔政王大臣為首的60慶典組委會,全方位操辦萬壽大典。慶典費用主要來源:從軍費中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前方戰事吃緊,而慈禧卻為自己的生日慶典大肆揮霍。
(1)材料一、二、三中的A、B、C分別是哪三個不平等條約?
(2)舉出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一例。
(3)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近代中國遭受深重苦難的原因有哪些?
12. 閱讀下列材料:
1895年,有人題聯于京師城門:“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聞塵偶記》
請回答:
(1)材料中的“三軍敗績”是指哪一戰爭的失敗?
(2)上述材料中的“割地”是指割讓哪些地區?
(3)你認為“三軍敗績,割地求和”說明了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
1.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北洋艦隊的致遠艦”可知,該事件是甲午中日戰爭。
2. B
解析:依據“鄧世昌”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斷出材料中的歷史場景應該是發生在黃海大戰中,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完成護送陸軍去朝鮮的任務后,在返航途中到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海面,遭到日本艦隊襲擊,雙方展開激烈的海戰,“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經遠號”管帶林永生等率愛國官兵英勇抵抗,為國殉難。故選B。。
3. C
解析:本題考察學生對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順序的認識,分析題目,①《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②《末代皇帝》發生在20世紀初期,③《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1860年,④《甲午風云》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1894-1895年,按事件順序排列,本題選C
4. D
解析:本題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從題目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迂腐,對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AC與當時事實不符,B與材料無關。
5. B
解析:本題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中民族英雄鄧世昌,從題目中的“勇擊日寇、殉國黃!钡刃畔⒅锌傻贸龃鸢窧,AC是鴉片戰爭中的人物,D收復了x疆。
6.D
解析:結合詩中的提示詞“東溝海戰”、“致遠”,知道此詩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海戰。1894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住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在彈盡的關頭,他下令朝日艦撞去,最后被魚雷擊中,鄧世昌與二百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本詩展現了中國官兵英勇殺敵的氣勢。
7. 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相關史實的準確認識,解題時注意“海軍威”“甲午中日戰爭”“民族英雄”等關鍵信息可以直接判斷出應該是鄧世昌,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大海戰中,為了保護旗艦,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沖鋒向前,迎戰敵艦 ,不幸壯烈犧牲,成為民族英雄。故選D
8. D
解析: 圍繞怎樣正確對洋務運動進行評價來答。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為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A、C、D 排除。
9. D
解析:由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海軍提督古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故答案為D。
10. (1)名稱:甲午中日戰爭 人物:鄧世昌
(2)原因:對中國進行掠奪
理由:因發生戰爭的時間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
(3)條約:《馬關條約》
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在黃海發生的這場海戰屬于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中率領致遠艦英勇抗擊日軍的民族英雄是鄧世昌。日本之所以發動甲午戰爭,目的是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因發生戰爭的時間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所以稱之為甲午戰爭。這場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1. 答案:
(1)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
(2) 黃海大戰、平壤戰役、威海衛戰役等
(3)外國列強的侵略、中國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
解析: 第1問,考查了中國近代列強發動的三次侵華戰爭,由所學可知,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條約是《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第2問,由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著名的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戰役等。
第3問,原因可以從清政府自身、列強侵華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
12. 答案:
(1)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2)地區: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
(3)說明:清政府統治腐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解析:第1問,由材料信息時間“1895年”可知,該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
第2問,根據《馬關條約》的內容即可回答。
第3問,“三軍敗績,割地求和”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1161626.html
相關閱讀: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測試卷(附詳解岳麓版)
北師大版初二上冊歷史期末試卷
2013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題(泰州海陵有答案)
2015年龍巖小池中學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期中質量檢測(新人教含答案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末考試試題(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