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
2.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
能力與過程
1.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和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重點
1.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1.有關氣候圖的分析判讀。
2.溫度帶、干濕地區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3.季風氣候的成因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觀察對比等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錄像帶以及有關圖片。
2.繪制有關復合投影片等。
時安排
四時
教學過程
第一時
[導入新]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國冰城哈爾濱的自然景觀 (冰天雪地)和人景觀(“冰燈游園會”):在冰燈游園會上人們冒著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觀賞那正在開屏的冰孔雀、競相開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飛的冰天鵝,還有那昂首欲鳴的冰公雞、活潑可愛的冰小貓……,晶瑩剔透,色彩繽紛,像是步入神話中的水晶宮。南國的廣州,在一年一度的春節迎春花市上,數不清的奇花異卉、爭妍斗麗,競放芳香。穿著花花綠綠的人們,有的抱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有的手捧金果燦燦的盆栽柑橘,……,喜氣盈盈,流連忘返!笔箤W生獲得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的感性認識。
(教師小結)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板書)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冬季南北溫差很大
[講授新]
(提問)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為什么會有很大差異呢?
(投影)《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圖2.13)
(讀圖觀察)下面同學們仔細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國冬季的《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怎樣讀懂這幅圖呢?①搞清圖例和氣溫數值,仔細觀察氣溫遞變有什么規律?(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②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教師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等溫線,用彩筆描出,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區發生突然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學生答后,教師小結:從圖中可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曲,主要是因為地形地勢的影響)③觀察1月份0℃等溫線以南,平均氣溫有什么特點?(學生:在0℃以上或>0℃);0℃等溫線以北,平均氣溫有什么特點?(學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觀察一下等溫線的疏密和空間變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了什么?(學生:氣溫的差異較大)⑤在圖上找出我國最南、最北的氣溫極端數值(學生:最南16℃、最北-32℃多)計算一下我國南北1月平均氣溫大約相差多少攝氏度?(學生:近50℃)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板書)
(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樣大呢?
(投影)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晝長時間概況
地點緯度正午太陽高度晝長時間
漠河53°29′N13°4′7時30分
北京39°54′N26°40′9時12分
廣州23°8′N43°25′10時43分
(讀表)(1)比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陽高度角和晝長時間有什么不同?(學生:冬至日,緯度越低,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白晝時間越長,反之,白晝時間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為什么我國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晝長也比南方短?(學生:因為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陽高度角愈小,白晝時間愈短)
(3)緯度越低、太陽高度角越大、白晝時間越長,反之,白晝時間越短。這往往意味著什么?(學生:白晝時間越長往往意味著接受太陽光熱越多,氣溫越高;反之,氣溫越低)
(教師小結)可見,緯度位置是影響我國氣溫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很大,與南北緯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關系。(板書)
2.夏季南北溫差不大
(過渡)剛才,我們搞清了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下面我們再看看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點?
(投影)《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圖2.14)
(讀圖思考)①與1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國七月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多少攝氏度?這說明了什么?②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什么地形區平均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③七月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并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
(教師小結)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后,教師小結:①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7月等溫線分布比1月等溫線分布稀疏,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夏季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全國普遍高溫;②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明顯向南的彎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勢很高造成的。③我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氣溫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氣溫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氣溫相差12℃。由此可見,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全國(除青藏高原等地區)普遍高溫。
(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小字材料,擴大其知識面。
(堂活動)我國氣溫冬夏季分布特點的形成,與地勢有沒有關系?說說你的理由。
(分組討論)分A、B兩大組(若干四人小組)討論,A組結合《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討論,B組結合《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討論。各大組討論后,小組代表發言,相互補充。
(教師小結)①從《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可看出,等溫線分布比較密集,說明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較大。特別是1月0℃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曲,主要是因為受青藏高原地勢高的影響。②從《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可看出,等溫線分布比較稀疏,說明我國夏季南北氣溫相差不大。但等溫線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向南出現明顯的彎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因為青藏高原的地勢很高造成的,因為地形地勢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過渡)前面,我們搞清了我國冬夏季南北氣溫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了解一下我國的溫度帶。
(投影)《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圖2.15)
(讀圖觀察)同學們讀圖2.15,觀察一下我國自北向南劃分為哪5個溫度帶?在我國西南部還有一個什么氣候區?(學生: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還有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提問)我國的溫度帶是根據什么劃分的呢?(學生: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這里的農業生產實際指的是什么?(學生閱讀書中資料回答后,教師補充:這里的農業生產實際主要指一個地方氣候農作物所能提供的熱量條)那么,我國的各溫度帶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投影圖。
(顯示復合投影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圖,并將溫度帶的分布與地形區、省級行政區等有關地圖相對應,尤其應著重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并將其與0℃等溫線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它既是1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教師小結)學生觀察判斷后,教師歸納小結:寒溫帶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中溫帶位于東北和內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溫帶位于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和新疆南部,亞熱帶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熱帶位于滇、粵、臺南部和海南省。
(堂活動)閱讀下面的資料,再補充有關資料,說說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著不同的果樹。如,暖溫帶內適合種蘋果、梨,柑橘只能在亞熱帶生長,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熱帶。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也不一樣。如中溫帶內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熱帶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數坐北朝南,密閉程度較高,墻體較厚,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房屋多有雙層窗戶,房內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爐、火墻,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則高大寬敞,比較注重通風透氣。
(4)不同的溫度帶內,同一種糧食作物(如小麥)選擇的播種時間也不同。暖溫帶適合于秋季播種小麥,收獲的是冬小麥;中溫帶只適合于春季播種小麥,收獲的是春小麥。
上述資料說明了溫度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有關錄像,了解南北方不同溫度帶內生長的不同水果樹及傳統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組討論)分A、B、C、D四大組(若干四人小組)討論,每大組討論一個問題,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
(教師小結)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小結如下:(1)不同的溫度帶,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長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溫度帶,農作物生長期內的溫度高低和熱量多少不同,因而農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溫度帶,冬、夏的氣溫高低差異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溫度帶,所處的緯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陽光熱多少不同,氣溫高低不同,因而農作物(小麥)播種時間也不同。
[堂小結]
這節我們著重了解了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南北氣溫的差異和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明白了冬夏氣溫的分布與緯度位置高低不同有關,也與地形的地勢影響有關,不同的溫度帶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農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溫度帶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它與緯度位置的影響有什么關系?想一想,我國氣溫分布還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地形、地勢的高低,冬季氣溫分布還受冬季風的影響)
2.我國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東北和內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海南島各屬于什么溫度帶?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呢?(寒溫帶、中溫帶、亞熱帶、熱帶和高原氣候區;中溫帶、暖溫帶、熱帶;暖溫帶、亞熱帶、高原氣候區)
第二時
[導入新]
上節,我們了解了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搞清了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及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這節,再看看我國東西干濕的差異(板書)。
[講授新]
(投影復合圖)《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和《中國行政區劃圖》。
(讀圖觀察)引導學生按照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步驟和方法閱讀上述復合投影圖,從中找出并觀察判斷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省級行政區?
(學生活動)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云貴高原東南和西部、青藏高原東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東丘陵、黃淮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大興安嶺西側、東南側,內蒙古高原南部、黃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東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內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中部。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的省區有浙、贛、閩、臺、粵、桂、云、藏、瓊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魯、皖、豫、陜、甘、川、云、藏等省區;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內蒙古、黑、吉、遼、冀、晉、陜、寧、甘、青、藏等省區;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主要穿過內蒙古、寧、甘、青、藏等省區。在上述基礎上,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并對照《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圖2.13)觀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其東部穿過什么東西走向脈和什么東西流向的河流?(0℃,秦嶺、淮河)以加深對秦嶺—淮河這條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的印象。
(提問)從《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中可看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有什么特點或規律?
(教師小結)學生答后,教師補充:從圖中可看出:我國各地區的降水差別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異(南多北少),又有東西向的差異(東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間(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1.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閱讀材料)同學們從《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上可看出: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年降水量較多,超過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區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國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學們閱讀并勾畫一下本P35小字資料就明白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特點)和總趨勢,下面再了解一下我國的干濕地區。
(板書)2.干濕地區的劃分與分布
(播放錄像)(1)引導學生觀看我國不同干濕地區的植被錄像,并出示有關圖片、幻燈片,實物投影,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嘗試著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2)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像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3)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相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像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板書),而非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講解)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若降水量遠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濕潤地區;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半濕潤地區;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則該地為干旱地區;若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則該地為半干旱地區。
(提問)從《我國的干濕地區劃分圖》上可看出,我國分為哪四類干濕地區?(學生: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區)其中,什么干濕氣候區面積廣大,主要位于我國西北部地區?(學生: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復合投影)引導學生閱讀、觀察、對照復合投影圖《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及《我國行政區劃圖》后,回答下列問題。
(提問)1.我國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相當于哪條等降水量線?(學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哪條等溫線?(學生:0℃等溫線)哪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學生:暖溫帶和亞熱帶)大致通過什么東西走向脈和什么東西流向河流?(學生:秦嶺、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2.為什么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以東地區屬于濕潤地區?(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東北地區緯度位置較高,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降水量相對較大,因此氣候較為濕潤,屬于濕潤氣候區)
3.地跨三個以上溫度帶或干濕地區的省級行政區各有哪些?(學生:①內蒙古、陜、甘、新、云;②內蒙古、陜、甘、藏)
4.我國四類干濕地區分布在什么地區?各以什么植被為主?各干濕地區年降水量有什么特點?(學生讀圖回答后,教師小結并投影)
干濕地區干濕狀況分布地區植被
濕潤地區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發量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森林
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發量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發量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草原
干旱地區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發量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多荒漠
5.哪一條等降水量線將我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部各為什么干濕氣候區和農業區?(學生答后,教師小結:400 mm等降水量線,將我國大致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是我國主要農業區;西部為半干旱、干旱地區,是我國主要草原放牧業地區)哪一條等降水量線又將我國東部地區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為什么干濕氣候區和農業區?(學生答后,教師小結:800 mm等降水量線;南方為濕潤地區,是我國主要水田農業區;北方為半濕潤地區,是我國主要旱地農業區)
(堂活動)1.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飲食、民俗等許多方面。比較圖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投影復合圖畫)《不同的民居景觀圖》(圖2.18)《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并引導學生觀看投影,將不同的民居景觀圖、年降水量分布圖和干濕地區分布圖聯系起,在年降水量和干濕地區分布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濕狀況比較、討論后,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與當地降水情況的關系。
(教師小結)學生比較、討論和發言后,教師補充: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年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量很大,房屋通風效果很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于水果的晾曬;紹興位于我國東南部地區,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于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干旱,因此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窯洞,窯洞冬暖夏涼,防風避雨,很適合北方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堂活動)2.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不同的影響,閱讀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補充,說明干濕地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1)氣候濕潤程度,直接影響到植被的生長。因而濕潤地區林木繁茂,干旱地區主要適合于草木植物生長。
(2)氣候干濕程度不同,會影響到農業類型,如東部地區以耕作業為主;西北干旱地區以畜牧業為主。此外,還會影響到主要農作物的生長,如南方濕潤地區主要以水田種植為主,北方地區主要以旱作為主。
(3)氣候濕潤程度影響了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進而影響到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如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喜食面。
(4)氣候干濕程度不同,對人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如南方降水多,人們易患風濕病、關節痛,因而愛吃辣椒、愛喝麻辣湯;北方降水少,氣候干,人們易上火,體力消耗大,因而愛吃菠菜,愛喝綠豆米湯。
(提問)上述材料究竟說明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呢?
(學生討論)學生分小組討論一下,然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干濕地區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干濕地區不同,植被不同,農業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
干濕地區不同,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
[堂小結]
本節我們通過學習,搞清了我國的降水不僅有南北的差異,也有東西的差異。年降水的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分布,懂得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不同的影響。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試分析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為什么呈現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總趨勢?(提示:可結合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加以分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東南沿海地區地勢相對較低,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很大,形成的降水較多;而西北內陸地區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流在向西深入內地過程中受到重重嶺的阻擋,勢力大為減弱,西北內陸地區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很小,因而形成了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我國年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
2.干濕地區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關系?請舉例說明。(可參考P37活動題2回答)
第三時
[導入新]
前兩時,我們已了解了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降水的空間差異及我國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的劃分與分布。那么,從氣溫和降水兩個主要因素看,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為何會形成這樣的氣候特征?這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何關系?它們各有什么優越性呢?同學們帶著以上四個問題自學。
[講授新]
(指導自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瀏覽一至兩遍。
(提問)我國氣候有哪些特征?(學生: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樣)那么,什么是季風?季風與季風氣候是一回事嗎?(學生:不是)
(教師小結)學生答后,教師補充小結: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季節變換而有顯著變化的風。季風氣候則是指一年內因盛行不同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
(設問)那么我國的季風氣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書)三、季風氣候顯著
(投影)引導學生觀察《冬季風的形成圖》(圖2.19)、《夏季風的形成圖》(圖2.20),在引導學生回憶或回顧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么特點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從圖上觀察出我國冬夏季風的地、風向及海洋與大陸氣壓狀況的區別后,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冬(或夏)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還是從海洋吹向大陸,為什么?
(教師小結)學生讀圖、觀察、思考、回答后,教師補充講述:①冬季風從亞歐大陸內部緯度較高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吹向低緯的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陸內部氣溫較低,氣壓較高,而熱帶洋面氣溫較高,氣壓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氣流從大陸吹向海洋,從緯度較高的地方吹向緯度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經地區普遍降溫,進一步加大了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這樣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風(西北風、東北風)即冬季風?梢哉f,我國南北受冬季風影響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風從低緯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洋面吹向緯度較高的大陸內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緯的熱帶洋面氣溫相對較低,氣壓較高;而大陸內部氣溫較高,氣壓較低。于是溫暖濕潤的氣流從緯度較低的熱帶洋面吹向緯度較高的大陸內部,形成了溫暖濕潤的偏南風(東南風、西南風)即夏季風。
(提問)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除了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學生:冬季風)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補充小結)
(教師小結)冬季風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一帶頻頻南下,我國北方地區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冬季風在南下過程中,受重重嶺的阻擋,勢力逐漸減弱。南方受冬季風影響而降溫的程度,遠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風的盛行,也是導致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結)綜上所述,我國東部廣大地區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除了緯度位置的影響外,還有海陸位置的影響。
(投影)《冬季風形成圖》《夏季風形成圖》引導學生邊觀察邊填寫下表(先投影空表,后投影正確答案)。
季風名稱成因發地風向陸地→海洋
海洋→陸地性質影響范圍(地區)
冬季風由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偏北
(西北、東北)從陸地吹向海洋寒冷
干燥我國東部廣大地區(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臺灣島)
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洋面偏南
(東南、西南)從海洋吹向陸地溫暖
濕潤東南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西南季風:我國西南、華南、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
(過渡)夏季風自海洋,能帶豐富的水汽,因而為我國降水創造了有利的條,可見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主要是濕潤的夏季風帶的。我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降水類型是鋒面雨,鋒面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推移有何規律?請同學們反復地閱讀一下本P39的有關材料。
(投影)自制《鋒面雨形成示意圖》(圖2.22)
(講解)請兩三個同學登臺指圖講解鋒面雨的形成過程,以加深學生們的理解和印象。(學生講后,師生掌聲鼓勵)
(提問)1.我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降水類型是什么?它主要是由什么風帶的?(學生:鋒面雨、夏季風)
2.梅雨和伏旱出現在我國什么地區?(學生:長江中下游地區)
(復合投影)請同學們觀察《我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再與《我國的溫度帶分布圖》《我國的干濕地區分布圖》對照,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分界線。
(提問)1.什么叫季風區、非季風區?
2.習慣上,我們把自東北向西南的哪些脈,作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自然分界線?(學生:大興安嶺—陰—賀蘭—巴顏喀拉—岡底斯)同學們把這些分界處脈的名稱填注在圖2.21的適當位置(注意:豎寫自上而下;橫寫自左向右)。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氣候特點有何不同?
(教師小結)學生發言后,教師補充:1.季風區是指受夏季風影響很明顯,降水豐富,主要集中于夏季的地區;非季風區則是指受海洋影響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較少,全年都比較干旱的內陸地區。
2.略
3.季風區降水豐富,主要集中于炎熱的夏季。即我國季風氣候區多雨期與高溫期一致,都集中于夏季。我國季風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雨熱同期。(板書:夏季多雨高溫〈雨熱同期〉)非季風區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干旱。
(堂活動)1.看圖2.23,分析我國季風區的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1)從圖上可以看出,季風區內降水較多的幾個月份是______月,氣溫較高的幾個月份是______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學生:6、7、8月;6、7、8月)
地點降水較多的月份降水分配規律氣溫最高月份氣溫較高月份
廣州4~12月(9個月)自南向北逐漸減少7月4~10月
上海4~9月(6個月)7月6~9月
北京6~9月(4個月)7月6~8月
從以上降水和氣溫分布的數字,可看出什么呢?
(學生回答)我國季風區降水較多的幾個月份是6、7、8,氣溫較高的幾個月份也是6、7、8月。
(教師小結)從以上降水和氣溫分布的數字可看出:我國季風區內降水最多的季節,也是氣溫最高的季節,因此季風區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多雨期與高溫期一致。都集中在______季。(學生:夏)用四個字概括就是________。(學生:雨熱同期)
(2)想一想這種降水和熱量的配合特點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好處 ?(學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教師肯定學生答案后補充:降水量最多的季節,也是氣溫最高的季節,這時也正是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時期,雨熱同期為我國季風區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
2.阿拉伯半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位置上,但是氣候差別卻很大,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溫故)同學們回憶一下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答后,教師補充小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洋流、氣壓和風等)
(討論)阿拉伯半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緯度位置大致相同(同處北緯15°~30°之間),但前者降水很少,氣候干旱,沙漠廣布,后者卻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人們稱之為“魚米之鄉”,你認為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嗎?(學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氣候差異呢?請同學們結合本節剛學的知識四人一組討論一下。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補充小結:根據剛學過的知識可知,我國東部背靠亞歐大陸,面臨太平洋,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夏季高溫多雨。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不是緯度位置而是海陸位置。正是由于海陸位置的影響,才使地處同緯度大陸西岸的阿拉伯半島氣候干旱,沙漠廣布,而地處同緯度大陸東岸的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東亞季風氣候區而且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因而成為氣候濕潤、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
3.我國的季風氣候很容易帶各種災害性天氣。如,冬季風活動強烈,就會暴發寒潮;夏季風活動不穩定,帶的降水時間分配不均,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關于我國的災害性天氣,你知道有哪些?仔細閱讀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如災害發生的原因、帶的危害,有效的預防措施等)。
(出示投影)(1)引導學生觀察《冬季風的形成示意圖》(圖2.19),并閱讀學生前收集的《寒潮警報資料》,結合冬季風形成的地、性質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談談寒潮是一種什么樣的天氣現象,它發生在何地、何時?它給人們帶哪些危害?應采取哪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在讀圖、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想像前后左右四人一組展開討論。
(教師小結)學生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補充講述:寒潮是一種造成降溫地區范圍廣、降溫幅度大的強冷空氣。它類似冬季風,又強于冬季風。從圖和資料可知,寒潮這種強冷空氣是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侵入我國造成的。它常發生于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給人們帶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因此,寒潮發生前,人們要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做好預防性工作,以免身體生病、農作物受凍、牲畜受害等。
(2)2001年入夏以,我國許多地區面臨著干旱的侵襲:東北、華北從春季開始就很少降雨,此外,一向雨水比較充沛的西南地區旱情也十分嚴重,使這些地區夏糧收成受到影響。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請看投影。
(投影)本P41彩圖和《鋒面雨帶推移圖》(活動投影片),邊演示圖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小結)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后,教師補充:2001年上述地區之所以會發生嚴重旱情,是因為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鋒面雨帶,在春季和初夏時節因冬季風殘余勢力還較大遲遲不能北上,因此造成東北、華北地區的春旱和西部地區的干旱,直接影響著那里的春播和其他農作物的生長,以致使這些地區夏糧收成減產。
(3)臺風:播放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和臺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臺風所造成的嚴重災害,深刻地認識到臺風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破壞作用。
(提問)什么是臺風?臺風常發于什么地方?臺風為何會造成災害?它會造成哪些災害?它的災害多出現在我國什么地區?哪些省區?
(投影)《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路徑示意圖》,引導學生邊觀察地圖邊結合臺風天氣預報和錄像,思考上述問題。
(教師小結)學生答后,教師補充:①臺風是一種發于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旋,臺風發生后常會帶狂風和特大暴雨。臺風中心附近的風力可達到或超過12級,具有很大的摧毀力;②臺風常發于熱帶洋面,其中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是全球臺風發生次數最多的海域。③從錄像上可看到臺風形成后常會帶大風和特大暴雨,因而摧毀許多房屋建筑和電力設施等,造成風災和洪水災害,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等遭受巨大損失。④臺風災害多出現在我國沿海地區的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等省區。
(啟迪思維)臺風能給人們帶風災和洪災,這是臺風的功還是過呢?(學生:過)臺風是否只有過沒有功呢?(學生:不是,臺風有過也有功)臺風的功在哪里呢?(學生:臺風帶的大量降水,可解除或緩和盛夏期間的旱情。教師加以肯定后補充:盛夏期間,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嚴重威脅著旺盛生長的水稻等農作物。這時,臺風帶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緩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情,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這是臺風對農業生產有利的一面,是臺風的功?梢哉f臺風雨是農作物生長的“及時雨”)
(4)洪澇:引導學生閱讀投影資料:我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季節多雨,且多暴雨,所以容易出現洪澇災害。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區,約有近10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洪澇多發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城市和鄉鎮的地勢,大多處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脅很大。我國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有5億多人口,工農業生產的比重約占全國的60%,如果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就會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很大損失。新中國成立后,各大江河初步建成的一些防洪、防澇、防旱的水利工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總的看,主要江河的防洪標準,還不能抗御特大洪水。
(提問)我國為什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學生: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洪澇災害的發生是否光有自然原因沒有人為原因?(學生:兩種原因都有)洪澇和干旱(水旱災害)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除了我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夏秋多雨,且多暴雨,冬春少雨)這個自然原因外,還有什么自然原因也可導致我國洪澇災害的發生?(學生:臺風帶的特大暴雨。教師肯定學生答案后補充: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即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南方降水的年際變化小,北方降水的年際變化大,也是導致我國洪澇災害發生的一個重要的自然原因)那么,導致我國洪澇災害發生的人為原因是什么?(學生:在江河中上游地區,人們濫伐森林,隨意開荒,濫墾草地,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教師及時肯定學生)洪澇給人們帶了什么危害?(學生:洪澇會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怎樣有效地防御洪澇災害的發生呢?(學生小組討論后認識:①國家要多建設一些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②加固江河大堤;③禁止人們亂伐森林、濫墾草地、隨意開荒;教師補充:④禁止人們圍湖造田,幫助人們發展其他產業;⑤設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臺風、水旱災害發生的規律,這也是我國防御和戰勝自然災害,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題;⑥教育人們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努力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
[堂小結]
本節我們著重搞情了我國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征:季風氣候顯著,以及它的成因和冬夏季風的區別;明白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氣候特點及成因,阿拉伯半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緯度大致相同,為何氣候差別卻很大。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我國季風氣候帶的各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原因、帶的危害和有效的預防措施。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試從地、成因、風向、性質、影響地區等方面列表對比影響我國的冬、夏季風。
2.阿拉伯半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緯度位置大體相同,但氣候差別卻很大,這是為什么?請談談你的看法。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39915.html

相關閱讀:西雙版納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臺灣省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中國的區域差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