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海陸分布
一、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時安排:2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時
引入新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 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 、H 、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裕
師:通過對圖I 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時
引入新
師:上節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堂練習: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堂小結:本節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1、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第二節 海陸變遷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 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
五、時安排:1個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
學生活動 :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 :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 :讓我們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 :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 :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 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 :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 :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 。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 :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 :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后作業
小論:已經發生的大地震和火爆發(附分布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40262.html
相關閱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臺灣省
西雙版納
中國的區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