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第二時
《青藏地區》設計
第五: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第二時
《青藏地區》設計
大連市長?h第八中學 孫希杰
一、程標準中對《青藏地區》學習的基本要求
a、運用地圖指出青藏地區的范圍,比較它與其他地理單元(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b、說出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對青藏地區的學習,掌握學習分區地理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脈、河流等基本情況,掌握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青藏地區生態環境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及滲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交通對本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本區是科研旅游的寶地。掌握學習分區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增強學生對環境、資的保護意識。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三、學生分析:
1、教學對象:普通中學初二學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缺乏對地理知識綜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節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區》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五第三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第三節的西北地區》,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具有與其他三大地理區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復習、鞏固,又將為下一步省級區域地理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本內容中,在教材知識體系中占據承上啟下的地位。
2.本節主要內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暗馗摺、“天寒”是本區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嚴重制約。高寒牧區、“谷地”農業是本區農牧業生產特征。交通運輸的發展對本區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側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是本時所學習的內容,也是第三節《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的重點。
3.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青藏地區的“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
教學難點:青藏地區交通運輸的發展對本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4.時要求:1時
五、教學理念
1、以人為本??本時將緊緊圍繞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聯系,抓住環境與生產生活、民族宗教、建設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發展觀……
2、美在青藏??借助信息技術的“平臺”,獨具特色的青藏景觀,多種多樣的生活現象,神奇迷人的宗教信仰……盡顯自然之美、人之美、堂之美、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
六、教學策略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收集有關青藏地區的資料。
(2)強調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對本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在西部大開發中建設青藏鐵路的重大意義。
(3)滲透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七、教學環境
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室,學校校園網的網絡中心
八、教學過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畫面。)
設計意圖:熟悉的旋律、動人的畫面,多媒體營造探究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①由雪引出青藏地區的脈、范圍、面積、人口,所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及行政中心。
②請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多媒體顯示)找出各大脈、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導學生得出青藏地區自然環境主要特征:高、寒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強烈的興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務,教師加以表揚,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自然環境主要特征的得出為本的探究確定了出發點。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這獨特的特征誕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觀、神奇的農牧業、神奇的民族風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學們有信心跟老師一起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嗎?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觀—“三江地區”
①多媒體顯示“三江地區”范圍,學生思考“三江地區”是哪些大江大河的發地?
②多媒體顯示三江地區景觀,教師闡述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及“三江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設計意圖: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喚起對環境、資的保護意識。
探究Ⅱ、獨特的農牧業
高寒的自然特征決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進行哪些農牧業生產呢?
①多媒體顯示探究題。
在本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等較嚴酷的高原環境條下,以下哪些農牧業能在本區大規模進行?
農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麥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綿羊太湖豬北京鴨
②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
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適合畜養的牲畜有牦牛,藏綿羊等。
③教師指出:
因為寒,所以只能種植一些耐低溫的農作物,又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所以只能飼養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別是牦牛,是青藏地區代表性的畜種,被稱為“高原之舟”(多媒體顯示)
設計意圖:教師的指出是讓學生領會自然環境與農牧業的因果聯系,幫助學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準問題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風俗
奇特的自然環境誕生了獨特的農牧業,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們的服飾是那么別具一格,他們的舞蹈是那么豪邁粗獷,他們的歌聲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體播放藏族民歌)
①通過所播畫面讓學生明確:青藏地區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區人口以藏族為主。
提問:從剛才的畫面上,同學們發現藏族同胞的服裝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服裝有一種怎樣的特殊穿法?為什么這樣穿?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嗎?
②從畫面中認識藏族同胞服裝的特點(肥腰、長袖、大襟長袍)根據畫面中所顯示的藏族服裝的特殊穿法(脫出一個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飾與自然環境的聯系。
③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
④各組代表發言后,請一位“幸運”同學點擊鼠標出示參考成果:
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為長袖、長袍,袍袖寬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時,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設計意圖:把知識由堂引向生活,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設計意圖:以上的探究是本的重點,緊扣自然特征與自然景觀、農牧業生產,民族風俗的內在聯系,由易到難地進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獨特的民族服飾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與地理的密切聯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滿了神奇。
①學生閱讀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傳佛教。
拉薩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教圣地。
現任藏傳佛教最高領袖是 。
③教師小結: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著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薩市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圣地(多媒體顯示),班禪是藏傳佛教中的最高領袖,現任宗教最高領袖是十一世班禪。
4、成果運用、攻克難點。
探究Ⅴ:青藏的建設發展
教師回顧前面所探究的知識,提問:現在,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青藏的建設駛上了快車道,你愿意走進青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設青藏嗎?根據我們前面的探究,你認為怎樣才能把青藏建設得更好呢?你將能為青藏的建設做些什么工作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知識的回顧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困難,啟發學生從前面探究過的幾個方面考慮青藏的發展,為攻破難點作鋪墊。
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愛國熱情。
5、檢測反饋,本小結。
習題檢測:
小結:
在表揚與小結中,教師鼓勵學生外收集青藏地區的報道、圖片等資料,粘貼在教室知識欄中,并告訴同學們其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
青藏地區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產生了許多獨有的特點,但這些特點又是相互關聯的。
設計意圖:把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向廣闊的生活,自主地學習地理。
最后,讓我們一起唱響心中永恒的旋律--《天路》。
7、板書。多媒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43360.html
相關閱讀:西雙版納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臺灣省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中國的區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