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積等及自然環境特征,并能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使學生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和未來發展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刻文化底蘊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重點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2.北京市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2.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臺。
課時安排
教材分析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一個中國的公民都應該了解首都的基本狀況;另外,北京還是一個特大城市,教材通過對北京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個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因此說,北京這節在本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節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城市職能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第二部分介紹了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北京的未來發展趨向。本節教材的線索非常明確,即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政治職能;正是由于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了全國的文化中心;正因為北京是首都,所以需要進一步朝著國際化大都市的方向發展,又因為它是歷史古都,所以在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傳統風貌的保留。從整體上來看,教材始終圍繞著“自然環境──城市職能──城市發展建設”三個方面展開的。
首先,教材通過圖片、文字資料及活動式課文介紹了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對外聯系、地形地勢等方面的優越條件,并且通過“北京的國家機關、對外機構等部門數量多、文化機構和設施密度大”的事實,進一步來驗證“它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職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與古都有著直接的淵源。于是,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紹了北京的傳統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歷史遺跡等,同時還提出了如何保護古城特色的問題,為后面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介紹了古城北京現代化的一面,無論從城市的建設還是從城市的經濟發展來看,北京都體現了時代的氣息。當學生對北京“傳統”與“現代”的層面都有所了解之后,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護”還是“發展”的問題,啟發學生辯證、全面地思考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學思考題:
1、北京位于 平原的北部邊緣,背靠群山,面向 海。
2、北京屬 帶 氣候。
3、北京的氣候特點是:冬季 ,夏季 。
4、北京是全國的 、 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5、 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 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6、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7、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
8、北京猿人早在 年前就開始在這里生活。
9、北京最早稱為 。
10、北京舊城形成于 、 兩代,建筑排列
成 狀,城市格局成“ ”字軸線形。
11、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 、 、 、 。
12、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北京名勝古跡有:
、 、 、
、 等
教學過程
第六章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劃?最高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劃,其中最高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那么,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了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了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系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標;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與哪幾個省區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優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么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回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板書:一、北京概況
位置、面積、人口
歸納講述: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 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地理坐標為40°N,116°E。
北京市面積1.68萬km2,現有人口1382萬人(2000年)。
板書: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書)
指圖(顯示北京市地形圖)講述:北京的地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板書),地勢較高。西部的山地總稱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脈,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山嶺組成。門頭溝西部的靈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屬燕山山脈,統稱軍都山。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沿著燕山山脈蜿蜒起伏,雄偉壯麗。越山地,北與內蒙古高原相連,西與黃土高原銜接。在重疊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蝕,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北京的東南是華北平原(板書)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為山麓沖積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東南地勢低洼,屬于沖積平原,整個平原自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
板書:2.北京的氣候
(顯示北京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講述: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板書)夏季高溫多雨(板書),春秋短,冬夏長,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多風;夏季當東南季風來臨時,形成7~8月間的高溫多雨天氣。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氣爽,為北京最舒適的季節;而冬季則盛行西北風,經常出現大風、降溫、寒冷、干燥天氣。
板書:3.北京的河流
講述:北京市的河流屬海河水系(板書)。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條大河,分別自西北和東北向東南流入天津,匯入海河,最終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內容的講述順序可在學生回答了相應問題之后,內容的詳略程度視學生接受程度和時間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環境以后,我們來看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書:三、北京的對外交通
講述:(大屏幕顯示北京市交通圖)北京市的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有京滬、京九、京哈—京廣、京包—包蘭等密集的鐵路網;北京市還是中國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條國際航線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國最大的,有多條高速公路連接(全國各地);北京雖地處內陸,但東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分析概況出北京市位置的優越性。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北京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地處內陸但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有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
2.戰略位置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
3.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承轉: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國的戰略重鎮,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國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問:作為一國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職能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講述:(板書)四、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和圖6.2、6.4,看看從哪幾個方面可以說明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華、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還有眾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種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氣候等地理環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優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職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已經成為中華兒女最向往的地方。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京位于 平原北部邊緣。該平原是我國第 大平原,其他兩大平原是 和 。
(2)北京屬典型的 氣候,其特點表現為 、 。
(3)北京的地勢表現為 高, 低。 、 、 三面環山,東南方向是 平原。
(4)北京的地理坐標是 , 。
2.判斷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圍,是河北省的一部分。
(2)北京是個內陸城市,對外聯系很不方便。
(3)流經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屬黃河水系。
(4)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國的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很高。
(5)“北京時間”就是北京的地方時。
3.選擇
(1)北京西隔 山就到 高原( )
A.太行山 內蒙古高原 B.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C.太行山 黃土高原D.大興安嶺 黃土高原
(2)北京的城市職能是( )
A.鋼鐵工業中心B.經濟發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D.國際交往中心
答案:1.(1)華北 二 東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2)暖溫帶大陸性季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熱多雨
(3)西北 東南 東北 西北 西南 華北
(4)40°N 116°E
2.(1)× (2)× (3)× (4)× (5)×
3.(1)C (2)CD
第六章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城市職能,誰來說說北京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提問,學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職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講述:北京的這種城市職能與它的歷史文化有直接的淵源,同時也決定著它的未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節的第二部分:(板書)歷史悠久的古城和現代化大都市兩部分內容。
[講授新課]
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和圖6.5,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歷史?有哪幾個朝代在此建過都?
2.北京舊城格局形成于哪兩個朝代?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這樣布局?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為周武王時的薊城,先后有金、遼、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書:建城時間早)
2.至明、清兩代,北京舊城的格局基本形成。舊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宮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盤狀。城市中軸線突出,皇宮位于城市中心中軸線上,東西建筑以中軸線對稱展開。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環環相扣,層次分明。
北京舊城之所以這樣布局,從自然因素考慮,一主要是要利用現在北海和中海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資源的分布會影響城市的布局;二是因為我國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國北方,冬季嚴寒且常刮西北風,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為城市布局的主導方向。
北京舊城的這種布局特色還體現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將宮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體現了“普天之下,惟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體現了“面南而王”的傳統觀念。
承轉:北京舊城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也曾不斷變化。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7,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自遼代以來,北京舊城在空間上是如何變化的?
2.北京舊城城址的變遷與水源有什么關系?
3.現代北京城與北京舊城有什么關系?
學生讀圖,分析、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自遼代以來北京古城的空間變化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北京舊城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其次,空間分布上從遼南京城原址逐漸向北、向東擴展,至明清時又向南縮,使舊城輪廓由遼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長方形,至明清時期演變為“凸”字形。
北京舊城城址的不斷變化與水源有密切關系。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無論城址如何變遷,都要始終保證城市附近有豐富的水源,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因此,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職能的不斷豐富,水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址的變遷。
現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礎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環線就是以北京城墻為基礎的,這說明“歷史”對“今天”有深刻的影響。
承轉: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北京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板書)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北京可以憑借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
活動:請大家看圖6.6,說說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勝古跡。
(請一兩位同學給大家介紹幾個景點,教師可適當介紹代表性景點,如天安門、故宮等。詳細資料見備課資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課)
承轉、提問:每個中國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親眼目睹首都的風采,加之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增強,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這幾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數不斷增加,僅“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到北京故宮的日游容量達10萬人次,給故宮的保護帶來很大壓力。這又出現了一個新矛盾:這一筆歷史文化遺產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時又能妥善保護,得以持續利用下去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24建議,說說你的看法。
歸納、承轉:大家剛才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還頗有見地。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歸納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關部門,為北京的建設保護做一份貢獻。課本的第四點“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虛擬旅游”就是一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利用和保護這一對矛盾的好主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北京也在不斷發展。那未來北京應如何發展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25課文及圖6.11,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你的認識和感受,說說你對城市現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
3.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北京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決定了它必須朝現代化大都市發展。我們相信,未來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歷史與今天同現、傳統與現代并存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歷史已有 年,最早稱為 。先后有 、 、 、 各代在此建過都。
(2)北京舊城的格局形成于 , 兩代,成 形。在這之前,舊城城區曾幾度變遷,引起變遷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3)未來的北京將成為一個 。
2.判斷
(1)北京是個文化古城,歷史遺留建筑很多,嚴重阻礙了北京的發展,應堅決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過去的舊面貌,歷史對北京的今天毫無影響。
(3)北京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為提高旅游收入,應延長營業時間,擴大游客量。
(4)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應加大工業發展的力度。
答案:1.(1)3000 薊 金 元 明 清
(2)明 清 凸 水源 (3)現代化大都市
2.(1)× (2)×(3)× (4)×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課外作業題
選擇題(下列各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
1.北京作為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京都,最早的朝代是[ ]
A.周 B.金 C.元 D.明
2.下列是有關北京城市職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京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
B.北京是我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城市
C.北京是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和對外交往城市
D.北京是我國北方地區經濟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
3.我國歷代都城城市格局體現了古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思想是[ ]
A.體現“普天之下,惟我獨尊”的帝王思想
B.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認識思想
C.體現了“人地和諧”的思想
D.體現了“以山伴水”的因地制宜的思想
4.下列屬于北京歷史名勝的是[ ]
①明清故宮 ②八達嶺長城 ③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④北京胡同 ⑤中華世紀壇 ⑥香山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5.閱讀課本第23頁圖6.7“北京古代城區的變遷”圖,分析從遼到清北京城區城址變遷的原因是[ ]
A.城市建設范圍越來越大
B.歷次改朝換代造成的
C.自然災害后(如地震)重建造成的
D.追逐水源造成的
6.北京交通格局特點是[ ]
A.“井”字形格局 B.由圓環路和“井”字路組成的
C.棋盤形格局 D.由環路和放射路組成
7.以下城市產業建設符合未來北京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發展方向的是[ ]
A.積極發展支柱產業——旅游業 B.主要發展高層房地產產業
C.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 D.大規模發展鋼鐵等重工業產業
提 高
資料分析題
讀下列資料和“北京典型街坊圖(局部)”,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北京傳統居住區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劃分為長條形的居住地段,間距約70米左右,中間一般是與三進的四合院相并聯,大多為南進口,庭院內植樹木。四合院、胡同是北京地區最典型的傳統民居和街坊。
1.請你舉例說明北京市的城市職能:
2.根據資料和“北京典型街坊圖(局部)”,請你分析北京舊城的基本格局是
3.北京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特別要注意對古建筑、園林和特色街區的保護和修繕。請你至少指出北京三處古建筑或園林
達標
選擇題
1.B 2.B 3.A 4.B 5.D 6.D 7.C
提高
資料分析題
1.政治中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外國大使館和國際組織代表機構等所在地;
文化中心:全國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方,擁有各類博物館上百個,集中了許多國家級的文藝團體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5495.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西雙版納
中國的區域差異
臺灣省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