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中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中國人口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中國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
A、人口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B、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C、人口與就業矛盾突出
D、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日益沉重
2、從2008年6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限塑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并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下面認識不正確的是()
A、保護環境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矛盾,這樣做并不會降低人們的消費欲望
B、這樣可以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再造秀美河山
C、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要從小事做起來保護環境
D、這樣有利于減少購物,節約資金
3、北京奧運場館新能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再生水源熱泵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和太陽能光伏發電。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我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地區分布不平衡,必須珍惜資源
B、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可以無節制的使用
C、我國充分考慮資源的有限性,注重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利用
D、我國正在大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4、目前,中國一批資源型城市已經開始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轉型試點城市遼寧阜新,將轉型目標鎖定“現代農業”并已實踐3年。遼寧阜新等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原因是()
A、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B、該地農業發展落后
C、資源型城市對資源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隨著資源的日漸枯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型
D、使這些城市功能更全面
5、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的生活發生了許多“想不到”和“不敢想”的變化,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房面積均有大幅度增長。這表明()
A、我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
B、只要“敢想”就能取得經濟的巨大發展
C、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
D、我國還需進一步增加社會事業投入
二、材料題
材料一:由于長期沿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由貧窮落后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我國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資源呈絕對減少趨勢,可再生資源也呈現明顯的衰弱態勢。
材料二:首部中國環境綠皮書──《2005:中國環境危局與突圍》指出,目前,我國1/3國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為劣五類水,60%的城市空氣質量為三級或劣三級,市民呼吸不到清潔的空氣。
材料三: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了什么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認為怎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活動中,我們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
一、單選題
BDBCA
二、材料題
答:(1)材料一反映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原因是多年來開發利用不盡合理、科學,造成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或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原因:來自人口的壓力,構成了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威脅;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經濟而忽視生態,甚至以損害環境這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
(2)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加強資源和環境法規、資源和環境知識的教育,提高公民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識。(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如:自覺遵紀守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為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守護好我們共有的家園,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1212373.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九江外國語學校2016屆高三8月暑假測試政治試題
初三思品第二單元了解祖國愛我中華測試題(附答案人教版)
展望祖國未來練習題(4)及答案
上海市2013年中考政治試題(帶答案)
責任與角色同在測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