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5屆九年級化學上學期12月聯考試卷(帶解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長江中學2015屆九年級化學上學期12月聯考試卷(帶解析)
 
一.選擇題(共16分)
1.(1分)下列變化過程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
  A. 
石墨導電 B. 
粉塵爆炸 C. 
金屬拉成絲 D. 
活性炭吸附毒氣

考點: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石墨導電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粉塵爆炸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金屬拉成絲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氣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1分)(2014•煙臺)下列事實不能證明甲的金屬活動性比乙強的是(  )
  A. 自然界中甲元素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乙元素有單質形式存在
  B. 甲能與鹽酸反應而乙不能
  C. 甲能從乙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乙
  D. 化合物中甲元素顯+2價而乙元素顯+3價

考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專題: 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A、根據金屬的存在狀態可以比較金屬的活動性;
B、根據金屬能否與酸反應可以比較金屬的活動性;
C、根據金屬能否與鹽溶液的反應可以比較金屬的活動性;
D、根據化合價不能比較金屬的活動性.
解答: 解:A、自然界中甲元素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乙元素有單質形式存在,說明了甲比較活潑,乙比較穩定,故A不符合題意;
B、甲能與鹽酸反應而乙不能,說明了甲活潑性比較乙強,故B不符合題意;
C、甲能從乙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乙,說明了甲活潑性比較乙強,故C不符合題意;
D、根據化合價無法比較金屬的活動性,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 比較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有多種方法,可以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來比較,也可以根據與氧氣等物質反應的難易程度判斷.
 
3.(1分)材料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下列物品所用的材料不屬于金屬材料的是( 。
  A. 人造骨??鈦合金 B. “馬踏飛燕”??青銅
  C. 鉆石??金剛石 D. 金飾品??黃金

考點: 金屬材料及其應用..
專題: 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和合金,據此結合常見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解:A、鈦合金是合金,屬于金屬材料,故A不符合題意;
B、青銅是銅錫合金,屬于金屬材料,故B不符合題意;
C、金剛石屬于無機非金屬材料,故C符合題意;
D、黃金屬于金屬,屬于金屬材料,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金屬材料的范疇并能靈活運用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4.(1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化學反應中只有燃燒反應才能放出熱量
  B.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高
  C. 高爐煉鐵的產品是純鐵
  D. 鋁制品比鐵制品耐腐蝕,說明鋁的活動性不如鐵

考點: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鐵的冶煉..
專題: 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和能量變化;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A、根據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分析;
B、根據合金的性質與純金屬的性質的關系分析;
C、根據高爐煉鐵的產品分析;
D、根據鋁的性質分析.
解答: 解:A、在化學反應中伴隨著能的變化,有的放熱,有的吸熱,故A錯誤;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高.故B正確;
C、高爐煉鐵的產品是生鐵.故C錯誤;
D、鋁在空氣中易被氧氣氧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鋁保護膜,故耐腐蝕,不是鋁的活動性不如鐵.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所考查的知識屬于課本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大,根據已有的知識分析判斷.
 
5.(1分)下列對一些事實的解釋錯誤的是( 。
 事    實 解   釋
A 書寫檔案規定必須使用碳素墨水 碳的化學性質穩定
B 二氧化碳能使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紙花變紅 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C 焦炭可以把鐵從它的氧化物礦石里還原出來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化學性質相似但物理性質差異很大 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它們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 A B. B C. C D. D

考點: 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A、根據碳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焦炭具有還原性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金剛石、石墨和C60的排列方式不同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碳素墨水中含有碳,碳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書寫的檔案能保存很長時間,故選項解釋正確.
B、二氧化碳能使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紙花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故選項解釋正確.
C、焦炭可以把鐵從它的氧化物礦石里還原出來,是因為焦炭具有還原性,故選項說法錯誤.
D、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化學性質相似但物理性質差異很大,是因為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它們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選項解釋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碳單質的性質與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6.(1分)下列處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
  A. 電器著火,迅速切斷電源
  B. 圖書著火,用泡沫滅火器滅火
  C. 天然氣泄漏,迅速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
  D. 被圍困在火災區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考點: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幾種常用的滅火器..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電器著火的處理措施進行分析判斷.
B、用來撲滅圖書檔案、貴重設備、精密儀器等處的火災不能用水,否則容易受損.
C、根據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點燃可能發生爆炸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濕毛巾有類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和有毒氣體的密度受熱會變小判斷.
解答: 解:A、電器著火,為防止觸電,首先應切斷電源,故選項說法正確.
B、圖書著火,用泡沫滅火器滅火會損壞圖書,應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故選項說法錯誤.
C、天然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遇明火等易發生爆炸,關閉閥門、開窗通風,可以稀釋天然氣、降低溫度,防止發生燃燒或爆炸,故該處理事故的方法正確.
D、濕毛巾有類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氣體或煙塵;有毒氣體的密度受熱會變小,會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時應底下身子,故說法正確,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點評: “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問題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就成了化學考查熱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題的前提.
 
7.(1分)下列有關碳及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二氧化碳是導致酸雨的主要氣體
  B. 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氧氣發生了化合
  C. 大氣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徑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金剛石、石墨是碳的單質,而C60則是碳的化合物

考點: 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一氧化碳的毒性;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A、根據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酸雨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徑進行分析判斷.
D、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單質,根據常見的碳單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會產生溫室效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導致酸雨的主要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人缺氧死亡,故選項說法錯誤.
C、大氣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選項說法正確.
D、金剛石、石墨是碳的單質,C60是由碳元素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也屬于碳的單質,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徑、一氧化碳的性質等即可正確解答本題.
 
8.(1分)通常情況下,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如圖所示的實驗中,能證明可燃物燃燒與溫度有關的是(  )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考點: 燃燒與燃燒的條件..
專題: 科學探究.
分析: 根據各個實驗條件分析: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與氧氣接觸,不燃燒;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與氧氣接觸,不燃燒;③中的白磷在熱水中,不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④中的白磷在熱水中與氧氣接觸,燃燒.
解答: 解:要證明可燃物燃燒與溫度有關,必須保證其他變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與氧氣接觸.
A、③中的白磷在熱水中,不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不能說明燃燒與溫度有關,④中的白磷在熱水中與氧氣接觸,燃燒,不能說明燃燒與溫度有關;
故A錯誤;
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與氧氣接觸,不燃燒;③中的白磷在熱水中,不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不能說明燃燒與溫度有關,故B錯誤;
C、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與氧氣接觸,不燃燒;④中的白磷在熱水中與氧氣接觸,燃燒,說明燃燒與溫度有關,故C正確;
D、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與氧氣接觸,不燃燒,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與氧氣接觸,不燃燒;不能說明燃燒與溫度有關,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化學的學習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學習中總結歸納可燃性的一些物質,以便保存,使用和運輸等.
 
9.(1分)為驗證Zn、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下列實驗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A. 將Zn、Ag分別放入CuSO4溶液中
  B. 將Cu分別放入ZnCl2溶液、AgNO3溶液中
  C. 將Zn、Cu、Ag分別放入AgNO3溶液中
  D. 將Zn放入CuCl2溶液中,將Cu放入AgNO3溶液中

考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專題: 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驗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否合理,可根據“反應則活潑,不反應則不活潑”進行分析判斷,通過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結論,確定是否能得出Zn、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解答: 解:A、將Zn、Ag分別放入硫酸銅溶液中,鋅與硫酸銅反應置換出銅,說明了活動性鋅>銅;Ag不能與硫酸銅反應,說明了活動性Cu>Ag;由此可得的三種金屬活動性Zn>Cu>Ag;故該方案合理.
B、將Cu放入ZnCl2溶液中,Cu不能與ZnCl2溶液反應,說明了活動性Zn>Cu,Cu放入AgNO3溶液中,Cu能與AgNO3溶液反應,說明了活動性Cu>Ag,由此可得的三種金屬活動性Zn>Cu>Ag;故該方案合理.
C、將Zn、Cu、Ag分別放入AgNO3溶液中,Zn、Cu均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銀,說明了活動性Zn>Ag、Cu>Ag,無法確定Zn、Cu的活動性強弱,故該方案不合理.
D、將Zn放入CuCl2溶液中能生成銅,說明了活動性Zn>Cu;將Cu放入AgNO3溶液中能置換出銀,說明了活動性Cu>Ag;由此可得的三種金屬活動性Zn>Cu>Ag;故該方案合理.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金屬活動性應用,掌握金屬活動性應用“反應則活潑、不反應則不活潑”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10.(1分)下列關于“物質??用途??性質”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活性炭??凈水劑??吸附性 B. 干冰??制冷劑??升華吸熱
  C. 石墨??做電極??優良的導電性 D. 一氧化碳??冶煉金屬??可燃性

考點: 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主要運用活性炭、干冰、石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分析來解決.
解答: 解:A、活性炭用于凈水劑,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A說法正確.
B、干冰用于制冷劑,是利用了干冰易升華,能吸收熱量的性質.故B說法正確.
C、石墨用于做電極,是利用了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故C說法正確.
D、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還原性,不是可燃性.故D說法不正確.
故選:D.
點評: 對于重要的物質,既要掌握它的性質,又要掌握其用途.
 
11.(1分)一般情況下,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但鎂條能在CO2中劇烈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Mg+CO2 2MgO+C.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反應說明鎂著火時不能用CO2撲滅
  B. 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 鎂是還原劑,發生了還原反應
  D. 該反應中CO2能支持燃燒

考點: 燃燒與燃燒的條件;置換反應及其應用;還原反應..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滅火劑,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用來滅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解答: 解:A、鎂能夠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所以鎂著火時不能用二氧化碳撲滅,該選項敘述正確;
B、反應物、生成物都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該選項敘述正確;
C、該反應中,鎂奪去了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是還原劑,發生了氧化反應,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D、二氧化碳在通常情況下不支持燃燒,但是能夠支持鎂的燃燒,該選項敘述正確.
故選:C.
點評: 氧氣是常用的助燃劑,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二氧化碳也可以用作助燃劑,要注意理解.
 
12.(1分)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質中少量雜質的方法,其中錯誤的是( 。
選項 物質 所含雜質 除去雜質的方法
A CO2 CO 將氣體點燃
B   N2 O2 通過灼熱的銅網
C Cu Zn 加入過量的稀鹽酸,過濾,洗滌,干燥
D FeCl2 CuCl2 加入過量的鐵粉,過濾

  A. A B. B C. C D. D

考點: 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金屬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
專題: 物質的分離、除雜、提純與共存問題.
分析: 根據原物質和雜質的性質選擇適當的除雜劑和分離方法,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 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點燃,這是因為當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大量存在時,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會燃燒的;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B、氧氣通過灼熱的銅網時可與銅發生反應生成氧化銅,而氮氣不與銅反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C、Zn能與過量的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銅不與稀鹽酸反應,再過濾,洗滌,干燥,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D、過量的鐵粉和CuCl2溶液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溶液和銅,再過濾除去不溶物,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故選:A.
點評: 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13.(1分)某無色氣體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幾種組成.將些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現白色渾濁;將剩余氣體導出,經干燥后點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該混合氣體的組成不可能是( 。
  A. CH4、CO2 B. H2、CO2 C. H2、CH4、CO D. CH4、CO、H2、CO2

考點: 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
專題: 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
分析: 根據通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能夠點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進行解答.
解答: 解:通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一定含二氧化碳氣體;能夠點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說明有甲烷或氫氣或甲烷和一氧化碳.所以原混合氣體可能組成是H2、CO2或CH4、CO2或CH4、CO、CO2或CH4、CO、H2、CO2.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混合氣體的組成判斷,難度不大,做題時注意從物質反應的典型現象入手判斷.
 
14.(1分)下列實驗設計能達到目的是( 。
選項 A B C D


實驗設計       

實驗目的 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與溫度達到著火點 證明鐵生銹是水和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

  A. A B. B C. C D. D

考點: 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電解水實驗;金屬銹蝕的條件及其防護;燃燒與燃燒的條件..
專題: 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
分析: A、根據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及碳酸的酸性證明方法分析,
B、根據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分析;
C、要研究燃燒的條件,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做對比實驗;
D、證明鐵生銹的條件,還缺少一個沒有水存在的對比實驗.
解答: 解:A、將二氧化碳倒入盛水的塑料瓶中,擰緊瓶蓋后瓶子變癟,只能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和水反應,不能證明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應該通過加入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證明,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
B、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所以可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故能達到實驗目的;
C、銅片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只能證明燃燒與溫度是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有關,不能證明是否需要氧氣,需要在盛熱水的燒杯里放適量的紅磷,故不能達到目的;
D、鐵生銹是鐵與水、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圖示實驗只能說明鐵在水中不易生銹,應補充一個鐵釘不與水接觸的實驗即在干燥的空氣中,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
故選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一些驗證實驗的設計成功的關鍵,以及控制變量法的正確應用,難度較大,關鍵是明確各實驗的原理.
 
15.(1分)(2013•河北)把等質量的X、Y、Z、M四種金屬分別加入到同體積、同濃度的足量稀鹽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應關系如圖所示.據此判斷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
  A. Z>X>M>Y B. X>Z>M>Y C. X>Z>Y>M D. Y>M>Z>X

考點: 金屬的化學性質..
專題: 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排在氫后面的則不能;活動性較強的金屬一般可以將位于其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根據金屬與酸反應、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情況,判斷金屬的活動性.
解答: 解:由反應關系圖1可知:X、Y、Z、M四種金屬,分別投入稀鹽酸中時,只有X、Z有反應;說明X、Z的活潑性大于Y、M;又因為金屬活動性越強的金屬,與酸反應時速度越快,根據圖象可以看出X與酸反應時快,所以可判斷X的活動性大于Z,故選項A、D錯誤;
從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應的關系圖可以看出X能把Z置換出來,M能把Y置換出來,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活動性較強的金屬一般可以將位于其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得出X的活動性大于Z的活動性,M的活動性大于Y的活動性,故選項B正確,選項D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從置換反應能否發生的角度考查了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好題.
 
16.(1分)有氮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40g,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0%.使該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的灼熱氧化銅充分反應后.再將氣體通入過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質量為( 。
  A. 30g B. 50g C. 100g D. 150g

考點: 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計算..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據混合氣體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出碳元素的質量,而這些質量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后又與氫氧化鈣反應轉化為碳酸鈣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質量與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相等.
解答: 解:氮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40g,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0%,故碳元素的質量為40g×30%=12g,12g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后又與氫氧化鈣反應轉化為碳酸鈣中的碳元素,所以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的碳元素質量與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相等.
設碳酸鈣的質量是x
x× =12g
x=100g
故選C
點評: 此題不用分別計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質量,只需知道不管是原來的二氧化碳,還是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生成的二氧化碳,其中含有的碳元素都來自原混合物中的碳.
 
二、填空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滿分40分)
17.(4分)按下列要求寫出化學符號
①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Al 
②2個碳酸根離子 2CO32? 
③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CO2 
④鐵銹的主要成分 Fe2O3。

考點: 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用語的意義及書寫,解題關鍵是分清化學用語所表達的對象是分子、原子、離子還是化合價,才能在化學符號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適當的計量數來完整地表達其意義,并能根據物質化學式的書寫規則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才能熟練準確的解答此類題目.
解答: 解:①地殼含量較多的元素(前四種)按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氧、硅、鋁、鐵,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其元素符號為:Al.
②由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若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故2個碳酸根離子可表示為:2CO32?.
③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其化學式為:CO2.
④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的化學式是Fe2O3.
故答案為:①Al.②2CO32?.③CO2.④Fe2O3.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化學用語的書寫和理解能力,題目設計既包含對化學符號意義的了解,又考查了學生對化學符號的書寫,考查全面,注重基礎,題目難度較易.
 
18.(4分)如圖A、B、C、D、E、F都是我們已學過的含氧元素的物質.(圖中“→”表示物質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E是單質,其它均是化合物.化合物B和D的組成元素相同. 化合物C和F的組成元素也相同.A是實驗室常用的燃料,常溫下為無色有氣味的液體,屬于可再生能源,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6.
(1)寫出A的化學式 C2H5OH。
(2)寫出B→D和C→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CO2+C 2CO 、 2H2O 2H2↑+O2↑。
(3)B與D組成元素相同,但化學性質不同,其原因是 分子構成不同。
 

考點: 物質的鑒別、推斷;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框圖型推斷題.
分析: 根據A、B、C、D、E、F都是我們已學過的含氧元素的物質,E是單質,其它均是化合物,因此E是氧氣;化合物B和D的組成元素相同,因此可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轉化,化合物C和F的組成元素也相同,且C和氧氣可以相互轉化,因此C是水,F是過氧化氫;A是實驗室常用的燃料,常溫下為無色有氣味的液體,屬于可再生能源,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6,且反應產生水和B?含碳化合物,因此A是酒精,B是二氧化碳,則D是一氧化碳,帶入驗證符合轉化關系.
解答: 解:A、B、C、D、E、F都是我們已學過的含氧元素的物質,E是單質,其它均是化合物,因此E是氧氣;化合物B和D的組成元素相同,因此可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轉化,化合物C和F的組成元素也相同,且C和氧氣可以相互轉化,因此C是水,F是過氧化氫;A是實驗室常用的燃料,常溫下為無色有氣味的液體,屬于可再生能源,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6,且反應產生水和B?含碳化合物,因此A是酒精,B是二氧化碳,則D是一氧化碳,因此:
(1)A是酒精,化學式為:C2H5OH;
(2)B→D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溫下反應產生一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為:CO2+C 2CO;
C→E的反應是電解水得到氫氣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為:2H2O 2H2↑+O2↑;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化學性質不同,其原因是每個分子中氧原子的個數不同,即分子結構不同;
故答案為:(1)C2H5OH;(2)CO2+C 2CO; 2H2O 2H2↑+O2↑;(3)分子構成不同.
點評: 本題為框圖型物質推斷題,完成此類題目,可以依據題干提供的信息,結合框圖,找準解題的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質的化學式,然后順推或逆推或由兩邊向中間推得出其他物質的化學式.
 
19.(7分)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低碳城市”已成為人類的追求.
 
(1)隨著人類消耗化石燃料煤、天然氣和 石油 的急劇增加,導致 溫室效應 增強,全球氣候變暖.
(2)2015年青奧會即將在南京舉行,為了控制汽車尾氣給空氣造成的污染,南京近期投入了一批液化天然氣公交車(如圖1).其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CH4+2O2 CO2+2H2O。
(3)煤燃燒排放出 SO2。▽懟瘜W式)等氣體污染物,與雨水作用可形成酸雨,脫硫工程可以適度減少其影響.為提高煤的利用率,減少污染,可將煤轉化為可燃性氣體,其微觀示意圖如圖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H2O(氣) CO+H2 ,屬于 置換反應 反應(基本反應類型).
(4)請舉一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 以自行車代替汽車出行。

考點: 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自然界中的碳循環;酸雨的產生、危害及防治;反應類型的判定;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化學與能源.
分析: (1)煤、石油和天然氣屬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煤中含有硫,燃燒時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能被氧氣氧化成硫酸;
根據反應的微觀粒子示意圖,可以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減少機動車的使用,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解答: 解:(1)隨著人類消耗化石燃料煤、天然氣和石油的急劇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
故填:石油;溫室效應.
(2)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 CO2+2H2O.
故填:CH4+2O2 CO2+2H2O.
(3)由微觀示意圖可知,碳和水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2O(氣) CO+H2,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
故填:C+H2O(氣) CO+H2;置換反應.
(4)以自行車代替汽車出行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能夠減緩溫室效應.
故填:以自行車代替汽車出行.
點評: 碳和水在加熱條件下反應時,應該是碳和水蒸氣反應,因此水后面應該注明氣體,生成的氫氣后面不用加箭頭.
 
20.(5分)2015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
(1)“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的第三級采用燃料是液氫、助燃劑是液氧. 液氫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2H2+O2 2H2O ,液氫應用于航天領域的優點是 熱值高,產物不污染環境。畾淠茉词亲罾硐氲娜剂,目前廣泛使用還存在困難,如: 生產成本高。▽懸粋).
(2)“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的一、二級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推進劑,兩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2H8N2+2N2O4 3N2↑+2X↑+4H2O↑.試推斷X的化學式為 CO2。
(3)“嫦娥三號”的“玉兔”月球車可從攜帶的鋰電池儲備一定的能源.鋰電池的工作原理是鋰與二氧化錳反應生成LiMnO2,從能量轉化角度看,該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 電能。

考點: 氫氣的化學性質與燃燒實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氫氣的用途和氫能的優缺點..
專題: 化學與能源.
分析: (1)根據液氫燃燒能生成水,不污染環境,同時放出大量的熱進行解答;
(2)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進行解答;
(3)根據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但是總能量不變進行解答.
解答: 解:(1)液氫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2H2O;
故填:2H2+O2 2H2O.
液氫應用于航天領域的優點有:熱值高;產物是水,無污染.
故填:熱值高,產物不污染環境.
目前廣泛使用氫能源還存在困難有:生產成本大,儲存和運輸不方便,易燃易爆不安全等.
故填:生產成本高.
(2)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和C2H8N2+2N2O4 3N2↑+2X↑+4H2O↑可知,X的化學式為CO2;故填:CO2.
(3)鋰與二氧化錳反應生成LiMnO2的過程中,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故填:電能.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氫氣的化學性質、氫能源的優缺點、常見的新能源等即可正確解答本題.
 
21.(9分)(1)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銅用于電力和電信工業,是因為銅具有 C。ㄌ钭帜福
A.導熱性     B.延展性       C.導電性       D.金屬光澤
(2)我國第四套人民幣的硬幣從1999年開始發行,一元為鋼芯鍍鎳(Ni ),五角幣為鋼芯鍍銅合金,一角幣為鋁合金或不銹鋼.在選擇鑄造硬幣的材料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BCD。ㄟx填序號).
A.金屬的導電性                B.金屬的耐腐蝕性
C.金屬的硬度與耐磨性          D.金屬價格與硬幣面值的吻合度
①鎳能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可溶于水的正二價鎳的化合物,并放出氫氣.其反應沒有鐵與酸反應劇烈.鎳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i+2HCl?H2↑+NiCl2 .
②用鎳片、硫酸亞鐵溶液和 硫酸銅溶液 溶液做實驗也能判斷Ni、Fe、Cu的金屬活動性順序.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Fe>Ni>Cu。
(3)若將一定質量的Zn放入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所得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可溶性化合物)是 ZnCl2和MgCl2。
(4)活動課上小明將一枚五角幣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發現表面變黑.
【假設與預測】假設I.五角幣加熱變黑,是因為酒精燈內焰的黑煙附著在五角幣的鍍銅上;
假設Ⅱ.五角幣加熱變黑,是因為五角幣上的鍍銅與 氧氣 發生了化學反應.
【實驗與事實】
實驗一:用潔凈的干布擦一擦五角幣上的黑色物質,黑色物質不易被擦去;再另取一枚五角幣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片刻,五角幣也變黑.
實驗二:取一塊銅片放入小試管中并塞上橡皮塞,然后用酒精燈加熱直至試管中銅 片變黑;再將銅片反轉到另一面,加熱片刻,銅片不再變黑.
【解釋與結論】上述實驗一和實驗二證實,假設、瘛〔怀闪ⅲ
【表達與交流】銅片在空氣中加熱,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2Cu+O2 2CuO .

考點: 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1)根據銅的物理性質分析;
(2)根據金屬的性質和活動性分析;
(3)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分析,前面的金屬能把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4)根據銅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及生成物分析.
解答: 解:(1)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所以銅被廣泛應用與電力和電信工業,故選C;
(2)在選擇鑄造硬幣的材料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金屬的硬度;金屬的抗氧化性;材料的可取性;材料的成本等,故選BCD;
①鎳能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并放出氫氣.鎳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i+2HCl?H2↑+NiCl2;
②用鎳片、硫酸亞鐵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做實驗,鎳片能從硫酸銅中置換出銅,但不能從硫酸亞鐵溶液中置換出鐵,這說明鎳的活動性比鐵小比銅大;
(3)將一定質量的Zn放入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Zn的活動性比銅大比鎂小,它不能置換出鎂,所以濾液中一定有ZnCl2和MgCl2;
(4)五角幣加熱變黑,根據實驗一、實驗二的現象,說明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銅片在空氣中加熱,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2Cu+O2 2CuO.
故答案為:(1)C;
(2)BCD;
①Ni+2HCl?H2↑+NiCl2;
②硫酸銅溶液;Fe>Ni>Cu;
(3)ZnCl2和MgCl2;
(4)氧氣;Ⅰ;2Cu+O2 2CuO.
點評: 本題綜合性很強,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全面地考查了金屬的有關性質,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已有的知識進行.
 
22.(7分)根據如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A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還需補充的儀器是 酒精燈。
(2)實驗室用B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裝置中要改正的是 將集氣瓶口向上 ,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觀察到 燃燒的木條熄滅 ,說明集氣瓶中已充滿二氧化碳.
(3)將上述實驗收集的一瓶氣體倒扣在燃著的蠟燭上(如圖C所示),觀察到蠟燭火焰更加明亮,一段時間后逐漸熄滅,則集氣瓶中原有的氣體是 氧氣。
(4)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也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C 
A.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B.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C.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

考點: 常用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與選取方法;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1)A裝置中,試管口塞了一團棉花,說明是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2)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可以選擇收集、驗滿的方法;
(3)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氧氣能夠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4)釜底抽薪體現的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將鍋底的柴火抽走,就沒有了可燃物,起到滅火的作用.
解答: 解:(1)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O4+MnO2+O2↑,因為反應需要加熱,還需補充的儀器是酒精燈.
(2)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裝置中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不正確,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應該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應該將集氣瓶口改為向上;
把燃燒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燃燒的木條熄滅,說明已經收集滿;
(3)將上述實驗收集的一瓶氣體倒扣在燃著的蠟燭上,觀察到蠟燭火焰更加明亮,說明該氣體能夠促進蠟燭的燃燒,是氧氣;
(4)A、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是隔絕空氣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A錯誤;
B、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和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的原理,隔絕空氣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B錯誤;
C、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達到滅火的目的,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相同,故C正確;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是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滅火,與“釜底抽薪”滅火原理不同,故D錯誤.
故選:C.
故答案為:
(1)2KMnO4 K2MnO4+MnO2+O2↑、酒精燈;
(2)CaCO3+2HCl=CaCl2+H2O+CO2↑、將集氣瓶口向上、燃燒的木條熄滅;
(3)氧氣;
(4)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二氧化碳、氧氣的性質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意規范性,特別要注意配平,因為配平的過程是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過程.
 
23.(4分)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A處放二氧化錳,B處放木炭,C中放澄清石灰水.實驗記錄:
①使裝置內充滿氮氣.②在B處點燃酒精燈,木炭不燃燒,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熄滅酒精燈;關閉K(其目的是 防止C中液體倒吸。鄞b置冷卻至室溫,取下注射器,吸入過氧化氫溶液,插入膠塞,注入液體,同時打開K,A處產生氣體,B處木炭不燃燒,C中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④在B處點燃酒精燈,觀察到 木炭劇烈燃燒,發白光。没瘜W方程式解釋C處發生的現象 CO2+Ca(OH)2?CaCO3↓+H2O。鲜鰧嶒炚f明 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木炭的著火點。
 

考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氧氣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②根據裝置內壓強減小,會使液體倒吸分析;
④根據燃燒的條件及木炭燃燒的現象、生成物的性質分析回答.
解答: 解:
②在熄滅酒精燈時,裝置內壓強減小,關閉K能防止C中液體倒能吸.
④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反應生成氧氣,由于木炭沒有達到著火點,所以木炭不會燃燒,也就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不變渾濁,說明物質只有氧氣不會燃燒;在B處點燃酒精燈,當達到木炭的著火點后,與氧氣接觸,木炭燃燒(同樣是和氧氣接觸,加熱達到著火點就燃燒,不加熱就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鈣和水;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實驗③有氧氣、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不燃燒;在④中有氧氣、木炭的溫度達到了著火點能燃燒.說明了:木炭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木炭的著火點.
故答案為:②防止C中液體倒吸;④木炭劇烈燃燒,發白光;CO2+Ca(OH)2?CaCO3↓+H2O;  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木炭的著火點.
點評: 本題變相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燃燒的條件,是考試和重點.
 
三、計算題(共4分.)
24.(4分)(2014•德州三模)化學小組同學欲測定銅鋅合金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
(1)甲方案:取10g合金粉末,加入少量稀硫酸后,收集到0.1g氫氣,計算合金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7.5%.老師指出其測定結果不準確,原因是 加入少量稀硫酸后,合金中的鋅是否完全反應無法確定。
(2)乙方案:取10g合金粉末,加入足量硫酸銅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烘干,測得固體質量為9.9g.計算合金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考點: 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專題: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 (1)只有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才能保證合金中的鋅完全反應;
(2)鋅和硫酸銅反應置換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銅,根據生成銅的質量可以計算鋅的質量,進一步可以計算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
解答: 解:(1)因為加入的是少量的稀硫酸,不能保證合金中的鋅完全反應,所以計算結果不準確.
故填:加入少量稀硫酸后,合金中的鋅是否完全反應無法確定.
(2)解:設合金中鋅的質量為x,
  Zn+CuSO4?ZnSO4+Cu,
  65              64   
  由對應關系可知,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差為:65?64=1,
  65               1    
   x           10g?9.9g
 = ,
x=6.5g,
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為: ×100%=35%;
答: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為35%.
點評: 要注意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烘干,測得固體質量為9.9g,這9.9g固體銅中包括反應生成的銅和合金中的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265289.html

相關閱讀:2014-2015九年級化學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復習專題試題
2015年中考化學四模試題(含答案)
2018-2019年初中化學競賽試題(駐馬店市實驗中學)
溶液的形成課后練習題:人教版初三下冊化學
九年級上冊化學2016年2016年寒假作業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