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及其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彈力和彈簧測力計,其核心內容是彈力和彈簧秤的原理,理解它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識彈性形變。學生已經學過力,本節課的內容彈力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由于它還與以后高中的彈力有重要的聯系,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彈力”又是一種較“復雜”的力(如彈力三要素的分析、胡克定律應用等),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教材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學生“了解”,而將重點放在彈簧測力計的認識和使用上。這種編排方式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課標理念。
二、目標及分析
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分析: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就是指明白生后中那些力是彈力,及物體只有具有彈性才有可能產生彈力。
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就是指學生明白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彈力成正比。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就是指能自己獨立測出某力的大小。
三、問題診斷分析
這節課要講講解形變,進入彈力學習,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條件,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利用彈力大小跟型變量有關,設計彈簧測力計,學習彈簧測力計原理,學生看數據分析,彈簧測力計使用。但是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彈力對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可能很難理解,解決的方法是教師可以使用彈簧讓學生親生感受彈力的存在與方向。
四教學支持條件
拉力器、微小形變演示儀、形形色色的彈簧測力計、橡皮泥、乒乓球
五、教學過程
1.創造情境:介紹體育比賽中的各種彈力現象。包括撐桿跳高、跳板跳水、蹦床蹦極、射箭、足球比賽等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體育競技中的各種與彈力有關的項目,感受力與美的結合,激發出探索彈力的欲望。
問題一:跳水、撐桿跳高比賽中運動員怎樣才能獲得好成績呢?蹦極選手為什么下落到最低點后又會上升呢?
(設計意圖:提出彈力的產生、大小等有關問題。)
2、引入課題:“彈力 彈簧測力計”
一、學生實驗:讓一個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做些小實驗,壓拉彈簧、互壓手指、手指壓文具盒、手壓直尺等。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彈力的產生。
二、演示實驗:演示實驗:①將乒乓球壓在橡皮泥上松手后,球仍保持靜止。②將乒乓球壓在彈簧上,乒乓球會跳起來而且彈簧的形變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彈跳的高度越高。③用較大的力拉彈簧后彈簧不能恢復原長。教師歸納彈力的概念:彈力:由于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問題二:生活中還有那些彈力呢?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感悟到彈性與塑性的區別;彈性形變與彈力的關系;彈簧的彈性是有限度的。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觀察平時生活中不易顯見的形變,將知識升華。指出生活中常說的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
教師活動:讓幾個同學分別上臺拉拉力器比賽,記下拉力器拉開的長度,學生觀察。
結論: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方向:與形變方向相反。
問題三:結合你所自學的內容請通過實驗演示,知道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演示實驗:讓學生按照要求做實驗
①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②感受1N、2N、5N的大小
○3用測力計拉小車在木板上勻速前進,讀出拉力大小
○4測出頭發被拉斷的拉力大小 。
引導學生評估交流,教師歸納小結。學生相互討論,歸納得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要點:一、分清量程和分度值。二、所測力的大小不能超過最大量程。三、觀察指針是否在零刻度處。四、使用前來回拉動掛鉤,看指針是否會和外殼發生摩擦。
目標檢測
P54動手動腦學物理1至4小題。
六、課堂小結
1、彈性形變: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力撤銷后又恢復原狀。
2、彈力:由于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簧測力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2869.html
相關閱讀:質量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串并聯電路的識別作圖
《機械效率》教學案例
2012年中考物理考點電功率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