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六節《浮力的應用》,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及設計理念、過程、作業與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說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六節,為物理課程重點內容之一.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浮力的基礎知識之后進行的,同時又綜合前面所學力、二力平衡、力和運動的關系等有關知識,可以說本節課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種升華和總結,又對現實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時遵循整體性、主體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
1、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知道浮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浮沉條件
難點:浮沉條件的應用
浮沉條件的理解是解釋浮力應用實例的關鍵,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條件作為本節的重點;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比較輪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況時,往往片面根據液體密度的大小或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來判斷浮力的大小出錯,而僅憑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這一知識點,所以把浮沉的應用實例“輪船”的相關知識點作為本節的難點。
(四)教具準備:
演示用:木塊、鐵塊、水、雞蛋、鹽水
學生用:(1)木塊、鐵塊、雞蛋、水、鹽水、溢水杯(含小桶)、彈簧測力計、燒杯;(2)帶塞小瓶、金屬箔、水;(3)木塊、酒精、鹽水(以上器材,每四位學生一組)
二、說學情及設計理念: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對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學生的潛意識里認為:重的物體一定下沉,輕的物體一定上浮。這些來自于生活的前期經驗和感性認識的錯誤性對很多學生有了主觀想象力的干擾,為排除這種負面干擾,我特意把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都設計成可操作、結論易獲得的分組實驗,力求體現新知識的層次和深度,讓學生在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創造——發現”中潛移默化地體會和感悟到其中蘊含的物理道理。這樣既滿足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真正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的要求,又符合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的特點,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著重、難點,以學為立足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前面我們學習了浮力的有關知識 ,你知道浮力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讓學生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教師利用媒體的圖片給予補充。(通過此收集交流環節讓學生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體現STS教育思想。)
教師導語:這節課我們將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學知識來共同討論發現這些應用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
(二)進行新課,探索新知
1、場景再現,引出問題
演示實驗:分別將桌上的木塊和鐵塊浸沒水中、雞蛋浸沒在鹽水中,然后放手,讓學生觀察并敘述物體在液體中的運動過程和最終情況。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情況點撥:浸沒在水中的木塊在水中會上升,最終停在水面上。木塊從液體中向上運動稱作為上浮,最終停留在液面上(部分漏出液面)叫漂浮。再看鐵塊,沒入水中以后,放手,鐵塊向下運動,這個過程我們稱作為下沉,最終停在液面下,我們稱作為沉底。那么雞蛋呢?松開手后停在鹽水中某一位置,我們把這個狀態稱作懸浮。(通過教師點撥可以規范科學術語)
(1)提出問題:同樣在液體中,為什么有的物體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懸?(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習的欲望。)
(2)進行猜想:大家猜想一下,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漂浮、懸浮、下沉呢?
分別依次請學生陳述猜想的理由,板書學生的猜想,便于同學們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猜想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不是憑空的想象,所以要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尋找。)
2、自主學習,實驗探究
分組實驗(一):按照猜想類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分別按設計進行實驗,討論交流,總結結論。
(體現課程標準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① 提供的器材:木塊,鐵塊,水,雞蛋,鹽水,溢水杯(含小桶),彈簧測力計,燒杯。
② 分組實驗,得出實驗結論
③ 希望同學們分組思考、討論實驗結論與猜想是否一致,并思考猜想的正確與否。(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試驗,是新課程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
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3、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學生依據實驗中現象及記錄數據,分析、論證猜想后再相互交流并形成條理性結論,對于學生能說出的道理教師不必多解釋,予以表揚與肯定,還要對其他同學及時鼓勵,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礎,使全體同學都有進步。(給學生以交流討論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這也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
(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浮沉,總結規律,加深學生對浮沉條件的印象)
4、拓展延伸,激發潛能
分組實驗二: 1、讓學生將實驗桌上的小瓶和金屬箔分別沒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浮沉情況。
2、讓學生利用浮沉條件解釋看到的現象。
3、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浮沉狀態,并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么辦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狀態的?
在學生解釋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整理:
上述實驗告訴我們:1、采用“空心”的辦法,不僅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還可以使下沉的物體變得上浮或漂浮。
2、物體的浮沉取決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關系,調節物體受到的浮力或重力大小可以調節物體的浮沉。
(通過這個探究活動來挖掘教材的深度,使學生理解為實現物體的浮沉所采取的措施,為下面應用實例的學習埋下伏筆。)
分組實驗三:1、將同一木塊先后放入酒精和鹽水中,在液面相應位置做出標記。
2、讓學生對比標記的位置并利用所學知識嘗試解釋。
最后師生共總結:兩種情況對比,因為木塊始終漂浮,所以受到的浮力不變,因為液體密度的改變導致木塊浮沉的改變。
(通過這個探究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在體驗“眼見為實”中思考和理解相應的物理道理。)
5、物理生活, 息息相通
物理來自生活,又最終服務于社會。有了前面實驗中對調節浮沉的理解作鋪墊,浮力的幾個應用實例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利用自身潛能自學,教師只適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各應用實例的工作原理,從而體現當今教育中“教師教是為學生學服務”的理念。
(三)反饋檢測,學以致用
物理學習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科學技術,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檢測中提供一些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的題目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成長。
(四)課堂小結,分享收獲
小結是一節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讓學生匯報有哪些收獲與大家分享來小結本節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理解,在課堂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說作業與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1、書面作業:課本第100頁中的第1、2、3、4三題是對知識及時鞏固。
2、調查作業:了解我校后操場廁所的排水裝置里有哪些浮力知識的應用。
3、小制作:查閱資料,自制潛水艇模型,孔明燈等利用浮力 的物體,交流制作心得,體驗收獲,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為人類服務。(以上2、3作業的設計與生活實際聯系,讓學生感受物理無處不在,身邊也有許多物理知識。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課程理念。)
板書設計:
浮力的應用
(一)物體的浮沉條件:
F。綠物 上浮 最終漂浮 F浮=G物
F浮=G物 懸浮
F浮<G物 下沉 最終沉底
(二)物體浮沉的調節:
1、通過調節物體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調節物體的浮沉。
2、對于始終漂浮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液體密度的改變將影響物體的浮沉。
(三)應用
1.輪船:把物體作為“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漂浮。
2.水艇:依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在水中的浮沉。
3.氣球和飛艇:ρ氣<ρ空氣,使它受到的F。綠物而升空。
(通過條理的板書讓學生對本節的知識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點膚淺認識,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5634.html
相關閱讀:2012年中考物理考點電功率復習
質量
多彩的物質世界
《機械效率》教學案例
串并聯電路的識別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