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一數學活動課的實踐與反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一學習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內容摘要】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中學數學教學活動,難以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開展數學活動課,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創新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會更加容易得到實現和加強。

  【關鍵詞】數學活動 教學交流 探究

  數學活動課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它可以彌補數學學科實踐能力的不足,加強實踐環節,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志趣、個性、特長等自主和諧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它提倡的是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方式,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1.數學活動課的地位、作用與目標

  人們對數學活動課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傳統教育的思想影響下,學校課程以升學為惟一的價值取向,學校開設的是有限的幾門學科課程,音、體、美、勞等科目往往被嚴重忽視,活動課程更是無人問津。部分學生誤認為參加課外活動是浪費時間,糟踏精力,耽誤學業。一般教師更不屑于開展課外活動,認為它是無關緊要的閑事?梢,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活動課的地位基本上是沒有的。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全面的教育體制改革以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競爭的需要。針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國各地開展了教育實驗,大膽進行課外活動的實驗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等術語。但在這階段,活動課程也僅被視為學科課程的延續和有益補充,處于“學科輔助”的地位。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完全改革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單一課程結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筆者認為,新增實踐活動課內容,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與國際教學接軌,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

  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中學數學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的數學課堂仍難以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傳統的教學目標、陳舊的教學方法、單調的課堂交流、枯燥的教學訓練,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實施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也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巨大變化。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及體驗,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同時也為活動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展,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為活動而活動、競賽而競賽、為發展特長而發展特長。

  2.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及實踐

  數學活動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實踐與自主是數學活動課的精髓,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如:筆者在設計《截一個幾何體》這一活動課時,做了一個前期準備:即在上課之前,便引導學生準備一些易切割的立方體材料,如蘿卜、馬鈴薯、粘土等。在做立方體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空間圖形及實踐操作經驗。在截幾何體的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書上給出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切與截,讓他們在操作中尋求結果。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填寫活動報告,總結活動過程。自始至終,都由學生占主導地位,讓他們在經歷觀察、猜想、實際操作、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能力。

  在數學活動課的設計中,注重形式的多樣是必不可少的,筆者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實際,采用多種多樣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

  2.1寓教于樂,增強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撲克牌,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負數,黑色撲克牌代表正數,請先算出±24點的同學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然后當眾公布,想好24的同學馬上到黑板寫出過程。也可組織活動比賽,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進行小組比賽,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級的擂臺賽,學生經常玩這種游戲,對他們運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在游戲過程中,快樂、競賽的氣氛,使他們覺得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還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講故事不但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家嚴謹、刻苦、勤奮的作風,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配合已學過的數學基礎知識,設計“數學故事會”活動,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有趣的數學知識及好的學習經驗。如“棋盤上的學問”、“代數的由來”、“七巧板的來歷”、“瞎轉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2精選內容,注重普及性。

  數學活動課既然列入了課程計劃,就應當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的活動內容既要拓寬知識面,突出重點,又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內容既要有科普知識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動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又要有階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了《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后,筆者安排了一節電腦操作的活動課,讓每個學生自己上機操作“七巧板的拼圖”及“圖案設計”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并把他們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創造園地”,讓同學們及教師進行投票評價。由于注重普及,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活動課中,也應考慮到異步性原則,提倡保留“異步”。數學活動課不象數學學科課,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至少“及格”,最好“優秀”,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活動課師生均可“放開”,同一年級同一內容,在培養層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許差異,發展上不受限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允許學生在活動中興趣轉移,以滿足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的需求,適應每個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有所得。

  2.3精心設計,滲透創新性。

  “思維就是操作,思維是內化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彼季S的發展必須通過有效的訓練和實踐操作,才能樹立清晰明確的具體思維形象,使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發展。例如:筆者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時,精心設計,力圖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意識。例如:

  問題: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接這個頂點與其余各頂點,可以把這個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本環節設計三道思考題:1.通過動手,你得到了怎樣的規律?2.從一個圓的圓心出發,引n條不重合的半徑,圓被分割成多少個扇形?3.動手設計、創意:用圓、多邊形等你所熟悉的圖形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并寫出貼切的解說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幾個規律:如①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邊,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個;③分割成的三角形個數=多邊形邊數-2等。學生想象豐富,設計作品多達30余幅,解說詞更是各有千秋,如:“寧靜的夜晚”“魚兒你慢些游”“爭分奪秒(沒有時針的鬧鐘)”等。整堂課學生學得既活躍又有創意。因此,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既要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更要重視形象思維的發展和深化。

  數學活動課,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維訓練內容和動手操作內容,通過這些充滿了數學邏輯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激勵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勤思、善思,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3.對數學活動課的反思

  教學評價是數學活動能否真正開展的重要保證。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范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以往數學學科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學業成績;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數學活動課為教師評價學生創設了一個新的平臺和窗口,站在這個平臺,透過這個窗口,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活動的狀態,包括學習興趣、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心理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從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本課程的評價可采用多種方式,如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

  要使活動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在活動課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3.1要有明確的活動主題和目的;

  活動課要適合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活動內容,才能充分激發,培養、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既能在知識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悅,體驗成功,受到激勵。在興趣的驅使下,能夠通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并圓滿地解決問題,達到活動目的。

  3.2活動課要重組知識,重發現規律,重操作過程。

  活動過程不僅重視對未知知識的探索發現,也重視對已知知識的整理和重組,要求學生不斷提高抽象水平,并能用動作、語言、符號、圖像等形式表達出來,為進一步的深入認識準備條件。在活動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強度,重視思維的訓練。應當要求學生用主動探索發現的態度和方法進行,不僅要發現知識的由來,更要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

  3.3活動課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是在理論思維基礎上實現的對已有認識的突破或創新。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有關問題的資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層次上重組已有材料。現代教學中關于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目標是以高強度的探索發現活動為基礎的。設置活動課是希望活動能夠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密切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然而,在現實的課程實踐中,許多活動課甚至包括一些興趣小組活動,往往丟掉了活動課程的本意,簡單地把“看得見的活動”等同于活動課,把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等更為本質的東西拋棄了,留下的是徒有形式的“活動空殼”,為了“上面的活動”而活動。若這些活動課不符合學生的興趣、意愿,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發展需要,那么這種活動課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有違設置活動課的初衷。

  總而言之,數學活動課是重在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因此,活動內容對每個學生來說不是絕對劃一的,而是會存在明顯的彈性。所以一節成功的數學活動課應著眼于給學生創設探索、表現和創造的機會,愉悅身心,激發潛能。允許學生在活動中取得不同的收獲,獲得不同的發展。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組織能力、知識的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葉堯城等。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2]彭鋼、張曉東。課程理念的更新。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3]朱慕菊等。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283913.html

相關閱讀:精選初一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初一生物知識點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孩子進入初中 家長應該做的幾件事
初一英語學習方法指導
新初一學習誤區:數學多做題目總能遇到考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