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提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2、內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受封者必須接受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保持密切聯系,共同抵御“蠻”、“夷”、“戎”、“狄”等。
3、作用: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化聯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化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二、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開始變法。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伍、什內的各家互相糾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須告發,如隱瞞不告,以相同罪名處罰
2、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作奴隸。(體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
3、獎勵軍功。按照軍功的大小封爵,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沒有爵位(對舊貴族打擊最大)
4、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徒弟私有制。
5、推行縣制。縣的長官稱為縣令,由國君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權,對后世政治制度影響最大)
6、統一度量衡。
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富強起,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基礎。
啟示: ①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③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
三、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
一、秦兼并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 廢分封,立郡縣。采用“皇帝”稱號,并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丞相(協助皇帝
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在地方推行廢除以血緣紐帶為基
礎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
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的職務是管理人民,征收賦稅,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
2.車同軌,書同。統一車輛形制;統—字,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字,頒行天下。后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
3.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
4.為防御匈奴,修萬里長城;
5、焚書坑儒。
三、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創了大一統的新局面,此后統一始終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主張,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從此,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并延續了兩千多年。
二.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要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的王國被分割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大減弱,無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弟則對皇帝感恩戴德。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
三.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刺史雖然官品很低,卻可以監察郡國長官,如果發現官吏有欺瞞中央的行為,可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
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等措施,中央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強大,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五、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化交流的橋梁。
六、北魏孝帝改革
439年,鮮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和控制,孝帝實行漢化改革。
1、遷都洛陽。
2、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孝帝將皇族的姓氏拓跋改為元,自己改名為元宏,帶頭去漢族女子為妻,講女兒嫁給漢族人。
3. 孝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科舉制
1.創立:隋朝創立,唐朝完善,清末(1905年)廢除。
2.含義: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
3.內容: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科。明經科主要測考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相對容易。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后雜?荚娰x。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4.作用:①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②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③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④給社會帶革新氣息和創造精神。
八、唐朝的開放與對外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出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2、鑒真東渡:唐朝時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后定居日本奈良,至今唐招提寺內還安放著鑒真的坐像。
3、玄裝西行:玄奘又稱三藏法師,到天竺(印度)求取佛經。著《大唐西域記》。
注:①遣唐使表明唐朝向周邊國家開放,讓別人學習。②鑒真東渡表明唐朝主動東去傳播佛教化。③玄奘西行表明唐朝學習外化。都屬于唐朝中外化交流的表現,體現了唐朝的開放。另外,唐都長安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市,科舉制是一種內部的政治上的開放,也都能體現唐朝的開放。
九、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以,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
南宋時期,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北方)移到長江流域(南方)。
2.南方人口超過北方,是北方的兩倍!疤K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水稻躍居糧食產量首位。這兩點是經濟重心南移重要證明。
十、宋代的社會生活
(一)士農工商
1、宋代統治階層包括皇室、官僚、地主。宋朝實行重輕武的國策,士人受到尊重,相當部分官員自科舉考試。商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并可以做官。
2、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剝削佃戶為生。大部分農民是擁有少量田產的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另一部分是租種他人土地的佃戶。
3、宋代大部分官營、私營的手工業坊都使用工匠,作坊主按契約支付工匠工錢,工匠身份相對自由。
4、商人按照規定向政府交納商稅,他們的經濟活動對城鄉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并可以做官。
(二)鄉村生活
1、宋代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鄉村,多數農民能夠維持溫飽生活。隨著雕版印刷的普及,書籍等化用品逐漸在農村流行,農民的化生活不斷豐富和改善。
2、民間最重視的三大節日是:元旦(春節)、寒食、冬至。
(三)城市風貌
1、宋代城鎮很多,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南宋都城臨安(杭州)等大都市人口超過百萬。2、居住在城鎮的非農業人口編訂為坊郭戶。依據擁有房屋等財產的多少分為十等,單獨管理,他們成為城市居民的主體。
3、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娛樂場所叫瓦舍。瓦舍的出現意味著都市的化生活愈加豐富,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
4、《清明上河圖》:作者是北宋的張擇端。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開封市)的社會生活和習俗風情。
十一、鄭和下西洋
1、明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明政府七次派鄭和下西洋。
2、鄭和的船隊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3、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
4、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用輸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價強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被廢止。
5、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和經濟交流,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十二、明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
1、戚繼光抗倭
明朝中期,倭寇危害嚴重。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戰爭的勝利!胺夂罘俏乙猓负2ㄆ!边@是戚繼光年少時的壯志。
2、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鄭成功在臺灣當地高族人民的幫助下,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3、雅克薩反擊戰
清朝時期,沙俄強占我國東北地區的雅克薩和尼布楚?滴趸实蹆纱螏П鴵魯∩扯,取得雅克薩反擊戰的勝利。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邊界問題。
十三、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
(一)西藏地區
1、順治皇帝冊封“達賴喇嘛”封號;唐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2、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一起共同管理西藏。后駐藏大臣的地位和職權進一步加強,凡西藏的官吏任命,行政、財政、軍事及涉外事務等權力均歸駐藏大臣。
3、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由駐藏大臣監督。
4、這些措施穩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內地的聯系,有利于西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使西藏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二)新疆地區
1、康熙帝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叛亂。
2、乾隆帝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維吾爾族),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重大作用。后設伊犁將軍進行管理。
十四、偉大建筑
1、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長城
戰國時已開始修建,秦始皇將各國長城連接起,并向北拓展。明朝時為了防范蒙古騎兵的侵擾修筑明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特點:工程堅固,形制結構合理——重點設防地段多用磚石砌筑,?填泥土石塊;在戰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墻,在沿線險要處構筑空心敵臺,既能“內衛戰卒”,又可發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長城體系的整體防御功能。長城是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勤奮、堅韌剛毅和充滿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3、隋朝大運河
是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隋煬帝用六年時間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大運河開通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至今仍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4、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5、北京故宮
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宮城,舊稱紫禁城(明清兩朝的皇宮),今稱故宮。故宮中,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各成一體,遙相呼應,整個布局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體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宏偉氣派和博大精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建筑和宮殿建筑的典型風格,是東方建筑藝術的結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組織評定為世界化遺產。
十五、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前期發明紙,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受封為龍亭侯,他改進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后,中國的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化的發展進程。
2、印刷術:唐初發明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北宋畢異發活字印刷術明,節省雕版費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歐洲早四百多年。
3、火藥:火藥的發明與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唐初孫思邈《丹經》最早記錄下火藥配方,唐朝末年開始應用于軍事,宋代時,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戰爭。
4、指南針:也叫羅盤針,宋代發明。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南宋時,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
十六、百家爭鳴
(一)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
2、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叭省本褪且獝廴耍獜V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仁”德的人,無論在多么困難的環境中,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隨波逐流;“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
3、孔子是偉大教育家?鬃又,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體現了教育公平;孔子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當仁不讓于師”);孔子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4、孔子的學生3000多人,比較著名的有72人,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二)諸子百家簡表
學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觀點
儒家孟軻《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墨家墨翟《墨子》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韓非子》“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莊周《莊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十七、《史記》和《資治通鑒》
1、《史記》: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
2、《資治通鑒》:作者是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錄歷代朝政興衰得失。
1、下列不屬于西周分封制內容的一項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賜給親族、功臣,并封侯
B.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命令,帶兵隨從周王作戰 C.諸侯要向周天子納貢
D. 諸侯要按受封土地數量向周王納稅
2、某班的同學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中,表演了一出歷史短劇。下列各項,錯誤的是
A.甲同學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變法 B.乙同學扮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獲得獎勵
C.丙同學扮演獲得軍功的大將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學向全國頒旨:廢除土地私有制
3、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下列哪幾種人有獎勵
①書讀得好的人 ②農業生產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對于秦統一六國這段歷史的認識,錯誤的是
A.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但其過程也不無血腥與殘暴
B.對秦國說,其對外戰爭既是不斷擴張、兼并的過程,也是逐漸統一的過程
C.在統一的過程中,秦王贏政的個人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D.秦國主要依靠贏政的雄才大略取勝,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功績首先應歸功于贏政
5、“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秦王”在統一全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政權,下列史實與此不符的是
A.廢除丞相 B.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C.統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6、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不包括
A.南方生產技術比北方先進 B.南方的社會環境比較穩定
C.北方大量人口南遷 D.北方先進生產工具傳入南方
7、漢武帝統治時期,進一步鞏固統一,實現了大一統,為此采取的措施有
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
③將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派刺史監督地方官員 ④派遣張騫通西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境外路線以古絲綢之路為主線設計。在歷史上,古絲綢之路是
①東西方貿易往的重要通道 ②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
③東西方化交流的橋梁 ④橫跨亞歐的洲際鐵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由右面的歷史短劇臺詞片斷,可知他們正在學習
小華:送人千里,終有一別。陛下請回吧!
小明:愛卿,此去西域兇險異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則國無寧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張騫出使西域 B.鄭和下西洋 C.清軍出兵雅克薩 D.玄奘印度取經
10、下列不屬于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是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削弱封國勢力 C.強化監察制度 D.統一度量衡
11、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言語中!保ㄌ•杜牧)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保ㄌ•杜甫)
C.“蘇湖熟,天下足。”(宋•諺語) D.“無徽不成鎮!保髑•諺語)
12、小明在查資料時發現有一個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為元宏,你認為這個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 孝帝
13、孫中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英國的考試制度,原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其歷史依據是我國古代實行的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科舉制
14、如果把“絲綢之路”、“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放在一起,請你為他們取一個最恰當的主題
A.弘揚佛法 B.中日交往 C.中外交流 D. 民族融合
15、宋代的社會生活氣象萬千。假如你生活在北宋都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況是
A元旦節“守歲” B用“交子”購物
C在“瓦舍”里購物娛樂 D經商的朋友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
16、“繼張班立功異域,開哥麥探險先河”,這幅對聯主要稱頌的應該是
A.張騫出使西域 B.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C.鄭和下西洋 D.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
17、“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義抗強胡。圣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边@是張學良先生對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贊詞。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繼光 B.鄭成功 C.康熙帝 D.張騫
18、戚繼光和鄭成功的共同之處是
A.抗擊了當時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 B.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C.鞏固了明朝的統治秩序 D.使臺灣回到了祖國懷抱
19、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各項均體現上述觀點的是
①玄奘歷盡艱險,從天竺取回佛經。②乾隆帝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④戚繼光消滅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 ③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統一是中華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在新疆地區采取的重要舉措是
A平定大小金川叛亂 B設置駐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實行改土歸流
21、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修建于隋唐時期 ②由李春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④至今仍發揮重要的作用
A. 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22、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歷代封建王朝都對孔子奉若神明,尊為“至圣”,其重要的原因是
A.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B.強調用“刑罰”加強統治
C.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D.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3、據《左傳》記載:“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這反映的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
24、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最能體現當時社會變革的是①獎勵耕織 ②廢除貴族世襲特權③建立
縣制 ④實行編戶連坐: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秦始皇是頗多爭議的人物,從中華民族的發展角度看,他的最大貢獻是:
A.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 B.命丞相李斯統一字 C.修筑萬里長城 D.建立統一王朝
26、“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所載這項措施的頒布者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漢武帝 D.北魏孝帝
27、秦統一后,將全國劃分為36個區域,每一區域都配備一批官員。這些官員
A.擁有封地 B.負責地方政務 C.對丞相負責 D.官職世襲而
28、宋代社會的基礎是官政治。在崇抑武的國策背景下,有較高社會地位的是
A.伎(藝)人 B.軍人 C.商人 D.士人
29、自負的盛世帝國理所當然地把對外貿易視為朝貢制度的延伸,明朝對外貿易就帶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其中典型的例證是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鄭成功收復臺灣
30、據《東觀漢記》載:公元2世紀初,蔡倫曾得到當時漢和帝的稱贊,因為他
A.改進和推廣造紙術 B.出使西域歸 C.完成歷史巨著《史記》 D.東渡日本成功
31、近年在漢堡發現了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書的前言寫著:“這位思想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被贊譽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韓非子
32、郭沫若說“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是因為春秋戰國出現
A.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B.諸侯爭霸局面
C.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 D.商業繁榮局面
33、中國古代有一部史學巨著,其體例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它是
A.《史記》 B.《漢書》 C.《通典》 D.《資治通鑒》
34、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繼位的惠王下令處死,但新法仍繼續實行。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支持變法 B.變法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
C.變法得到新興地主階級擁護 D.變法打擊了舊貴族勢力
35、從長城的建筑設計看,體現其最初建造目的的是
A.在沿線險要處構筑空心臺、烽火臺 B.阻斷中原與北方民族的經濟往
C.城墻內部石刻圖案精雕細琢 D.盡可能融合當地自然環境
36、有學者指出,秦始皇所創造的事業,不僅為中國設立了以后版圖的基本框架,也為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秦始皇首創的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權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7、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化遺址時,提到 “水稻”、“干欄式房屋”。此化遺址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35821.html

相關閱讀: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