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找出 “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役直接相關?第一次戰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簡略處理。
學生閱讀教材找成語,文史結合學習歷史。
體現什么智慧?
五、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與之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哪些?勾踐稱霸對你有何啟示?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答案來,互相補充。
六、小結:學生小結本課的內容。
問:你發現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請你聯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你的看法。
訓練學生綜合歷史的能力學習歷史,聯系古今
七、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講故事,說成語。
【后記】
第7課 戰國爭雄
【課程標準】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了解合縱與連橫的含義。[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戰爭特點的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孫臏、白起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戰國形式圖的學習,培養學生釋讀歷史地圖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合縱與連橫。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戰國時期的起止年代,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方位。
難點:對戰國時期的戰爭的特點的理解,合縱、連橫的含義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春秋爭霸”,作為一個時期的名字,春秋和戰國常常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了解了春秋爭霸的情況,戰國爭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爭雄戰爭有什么不同?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戰火硝煙的戰國。
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看書的同時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戰國七雄”
觀察地圖,談發現。然后引出: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三家分晉”,七個國家的分布有何特點等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
細讀教材,看看戰國時期戰爭有哪些特點?
讀教材“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然后請幾個同學來復述這兩次戰役。思考:體現了哪些戰爭藝術、成語?
簡述長平之戰的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突破難點。
三、合縱與連橫
閱讀教材:何為縱、橫?
什么是合縱?什么是連橫?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何影響?在地圖上出示意出來。
閱讀小字,評人物的行為!俺啬撼。
認真聽講,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四、課堂小結
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時期的戰爭在作戰目的上有何不同?戰國紛爭有哪些?
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然后匯報討論成果。
【教學后記】
第8課 商鞅變法
【課程標準】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總結。
發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
觀察發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么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獲利益?為什么要這樣變?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最大?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點
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
充分發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小結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第9課 秦朝的統一
【課程標準】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識記和理解:記住秦朝建立的時間,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職。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條件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秦朝建立的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評價歷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過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的概括,培養學生釋讀歷史圖片的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秦朝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始皇功績的概括,培養學生尊重歷史、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秦滅六國的意義。秦朝專制集權制度的內容與鞏固統一的措施。
難點:1、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回憶商鞅變法與長平之戰的影響,合縱與連橫。
回憶發言。
講授新課
一、“秦王掃六合”
1、 1、讀李白詩,分析反映的歷史事實。找出完成統一的時間、都城、人。討論:秦統一全國的主客觀原因,師總結。討論:統一的歷史意義,生小結。
2、討論:統一后發生了哪些變化?
閱讀,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討論、發言,得出結論。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談話法解決“皇帝”的稱號及其權力。
2、如何治理國家?討論后閱讀教材,然后歸納,落實在書上。
3、分析理解其權力的中央集權。討論:優與劣。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1、觀察插圖,談發現,說明了那些問題?
2、為什么要這樣做?做了后,有什么好處?
3、發言后,歸納:為了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
談分的影響。
仔細看圖回答1、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國銅錢作為統一的貨幣。
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
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然后匯報討論成果。
課后作業
寫心得與疑問。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準確把握教材
【教學后記】
第10課 陳勝吳廣起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重點: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
第11課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大一統”的含義!巴贫髁畹膬热莺妥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史上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 “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誹謗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磮D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疤熳印币辉~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 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課后反思】
第12課 張騫通西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識記西域的地理范圍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及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意義;培養學生根據史料想象歷史情景及根據歷史人物的貢獻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播放西域的風情片,感受神秘和曠遠;列表比較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與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出使西域對鞏固西漢統治加強聯系的作用,正確評價張騫。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張騫勇于冒險、勇于開拓、忠于國家、堅忍不拔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了解新疆歷史、維護國家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重點:西域的地理范圍;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二、難點:西域的地理范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具體任務及完成情況。
三、教學突破:指導學生讀圖,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圍、張騫通西域的時間、出發點、最遠點、所經國家、主要任務,讓重難點知識在一張圖上凸現出來,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學準備】張騫出使西域示意圖的動態課件、西域風情的電視片、張騫像的投影;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談話:同學們,西域是我國西北蔥嶺以西廣大地區的總稱。它遼闊、神秘、美麗。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風情電視短片,讓學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導:此時此景,同學們都在想些什么呢?(美麗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張騫出使西域示意圖的動態課件,講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讓學生認真觀察識記。
3、設疑:和我們內地一樣,西域有人類生存,那么,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呢?請看書67頁輔欄內容。(閱讀相關內容,知道西域的人們是如何勞作、生養的,知道很早的時候西域就和內地有聯系)
三、張騫出使西域
1、過渡:從閱讀中,同學們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內地與西域早有聯系,但顯然的是西漢對西域的了解不夠,于是漢武帝劉徹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險。請同學閱讀教材68頁的內容,了解漢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學生閱讀找出答案)
2、出示張騫頭像的投影或者圖片,簡略告訴學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出發的時間、出發地點、任務、主要經歷、返回時間、地點等,使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史實有大致了解,并使學生明白張騫出使西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3、組織學生閱讀教材69頁輔欄內容,了解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的危險經歷。
4、簡單介紹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況。(與第一次比較加深印象)
四、西域都護府
1、向學生講解,使學生明白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后,內地與西域的聯系密切,西去東來的人員增多,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進一步講解:張騫出使西域后,內地與西域的聯系加強,各民族往來頻繁,為了保護商旅、管轄西域的政治軍事,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西域都護府的位置,明白其設置的作用和意義,知道自古以來新疆就是我國固有的領土。)
3、結合一系列成果,組織學生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并分析評價張騫。
(意義:具有開創性,加強了內地與西域的相互了解,促進了內地與西域各族的往來,為西域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奠定了基礎。張騫敢為天下先,不辭辛勞,冒著生命的危險兩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西漢政府交給她的任務,但是客觀上促進了西漢政府加強對西域的了解及后來的管轄。張騫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中華民族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五、本課總結:本課講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內地與西域的交流,也促進了西漢政府對西域的管轄的史實。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55930.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