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清經濟的發展概況。資本主義萌芽。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2.思想教育目標: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雖然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卻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同國外的科學技術交流,導致了中國的落后。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長,但發展非常緩慢。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3.能力培養目標:在教師指導下,思考清朝前期閉關政策的影響,以提高辯證地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對比明清兩代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以提高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方法:探究互動式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增長。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四、教學過程
回憶前面學過的內容,宋元經濟的發展概況。經濟在明清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農業方面:引進了國外的大批農作物。比如: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
手工業方面:南方的棉紡織業基地。蘇州和南京的絲織業的發達。松江棉布的暢銷。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特產清花瓷。
商業方面:著名的商貿城市:南京和北京。很多的富人從事商業活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比如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出名。
(二)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出現。在蘇州和松江的紡織業首先出現。有很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出現了所謂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局面。而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到了清代,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部門增多了,生產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閉關”一詞的含義原指關閉城門。清前期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兩點: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不需要外商品可以自供自給。這種封建的自然經濟,是造成清朝統治者固步自封,虛驕自大、閉關自守的根本原因。2、從18世紀下半期起,中國的封建社會已處于“衰弊陵夷之際”,清朝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滋擾生事”,推翻它的統治。
清初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擅自出海貿易。清朝統一臺灣以后,開放四個港口。后清朝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簡介其含義)統一經營管理貿易。廣州十三行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國商人。
閉關政策的影響:正面的,是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這里要注意“一定的”這個限制詞,不可過分夸大。閉關政策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后的政策,終究無法阻擋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為中國能否抵擋住外國的侵略,決定于中國與外國的力量對比,實行閉關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相反卻妨礙了中國的發展,導致了經濟的停滯和倒退。反面的,使中國丟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使中國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其嚴重的后果,是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36303.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