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科學技術》教學設計
程標準:
了解造紙術的發明,認識造紙術對世界明的貢獻。
知道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知道《九算術》。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能夠簡要說明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知道秦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在醫學領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國現存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算術》,知道秦漢時期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
過程與方法:
前收集各種書寫載體,結合中的有關圖片,就造紙術發明的必然性、時代性和對世界的貢獻展開討論并發言,能整理、歸納秦漢時期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杰出成果,并能制作成簡單的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漢時期科學技術成果的學習,認識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并能從學習中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利用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產生使命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討論的學習方法以及學會制作表格的制表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初步認識多種途徑收集史料的學習方法以及初步認識各學科知識的遷移。
教學用具:
實物教具:
竹木簡、帛、樹皮、樹葉。
投影片:
龜甲、獸骨、青銅器、玉器,蔡倫、張仲景、華佗。
多媒體:
“造紙術傳播的時間及方向”。
備思路:
由于本節不屬于歷史程標準的重點,對于本的知識,只要求掌握在了解、知道這一層面。因此,我們認為本節教學目的應側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上。
具體如下:(1)利用教材的內容,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2)培養學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前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收集有關的書寫材料;一組負責收集張仲景、華佗的故事,在活動過程中鍛煉學生動手、動腦、多途徑收集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指導學生歸納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政治、經濟的特點,指出秦漢時期國家大統一,封建經濟繁榮,促進了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化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秦漢先進的科學技術。
請同學們瀏覽一遍,說說本節講幾個問題?
學生:三個。
老師:對,講三個問題: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的發展;數學成就。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板書)
1.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板書)
(由事先已做好準備的同學代表發言并將相應的圖片、實物投影、展示出)
陶器——龜甲、獸骨——青銅器、玉器——竹木簡、帛
原始社會——商朝——西周——春秋
(向學生介紹一種學習方法:多途徑收集歷史資料的方法)
老師:在造紙術發明前,世界其他國家用什么做為書寫材料呢?印度人用白樹皮和棕櫚樹葉、歐洲人用羊皮、羅馬人用銅板、蘇美爾人用泥板做為書寫材料。請同學們討論,這些書寫材料有何缺點?(用兩分鐘時間自由討論后,請學生發言,老師歸納)
老師:總而言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于化的傳播。隨著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了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
2.造紙術的發明:(板書,并投影“漢紙出土的地點”“甘肅放馬灘出土的紙”)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在新疆、陜西、甘肅、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其中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西漢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紙殘片,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叫絮紙。是從“積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啟示而發明的。什么叫“積漂絮成絮片”呢?(由學生看書講解)
學生:西漢前期,生產蠶絲需要將吞絲煮爛,浸在水中反復捶打成絲綿,這個過程叫“漂絮”。工匠們在“漂絮”時發現有一些殘絮遺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層薄膜,晾干后就成為一張薄薄的絲棉片,可以用于書寫。
老師:但這種絮紙質量差,原料貴,產量不高。后,人們用麻為原料造出植物纖維紙,但是,這種紙的原料少,成本高,無法大量生產。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
3.蔡倫改進造紙術:(投影:“蔡倫”)
老師: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做為造紙原料,這種造紙方法,擴大了原料,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因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公元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已相當普遍。
4.造紙術的傳播及對世界的貢獻:(多媒體:造紙術傳播時間及方向,由學生看書回答并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化發展的貢獻。老師總結)
教師: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國成為世界四大明古國之一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的造紙術傳播開以后,取代了當時各國不理想的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明的偉大貢獻。
(二)醫學的發展(由學生回答醫學方面的成就)
1.張仲景——“醫圣”、《傷寒雜病論》(板書)
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著名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他們對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所謂“傷寒”是指各種傷風感冒,和今天我們所指的“傷寒病”不同!半s病”則是以內科疾病為主。這部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東漢以前歷代醫生和張仲景本人對“傷寒”“雜病”在診斷、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張仲景是中國古代卓有貢獻的醫學家,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2.華佗——“神醫”“麻沸散”(板書)
華佗也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據《后漢書》記載:華佗讓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不一會兒,藥劑發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覺后,他切開病人的腹腔,把“積聚”(腫瘤之類的東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縫合起。這個手術即使在現在,也仍然是比較大的手術。華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為全身麻醉劑做外科手術,在世界上占有領先地位。華佗醫術高明,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讓學生講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從中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三)數學——《九算術》
(學生,了解《九算術》記載的主要數學成就)
《九算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數學專著。它不是一時一人的著作,是經過很多人長時間的修改刪補,到東漢時期才形成定本的。《九算術》全書收有246個數學問題,分作九大類,就是“九”。它的敘述方式以歸納為主,先給出若干例題,再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全書系統總結了從先秦到東漢初期的數學成就,記載了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田畝面積和谷倉容積的計算方法。它的特點就是和當時的實際需要密切相結合,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數學的一大特色,一大優點。它的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學生小字,了解“勾股定理”特例和“游珠算盤”,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加深對中國歷史和化的認同感。
小結:這節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其表現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方面的兩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以及數學著作《九算術》。
堂討論: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取得突出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設計制作秦漢時期科技成就表(強化制表的學習方法,將被評為優良的作品展示出,對于差的給予指導)
科技領域(3分) 代表人物(4分) 時間 (5分) 主要成就(8分)
老師的評價
優(17—20分) 良(12—17分) 中(9—12分) 差(9分以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38110.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