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唐時期
隋朝大運河
一、開通條:
1、國家統一,經濟有所發展
2、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
二、目的:
1、加強南北政治、經濟、化的聯系和交流
2、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南糧北運
三、主要功能:運輸
四、概況:永通邗江,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
五河六省(經過今天的河北、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六個。
中心洛陽(原因:洛陽地處中部;離都城長安較近,便于運輸)
五、評價:
1、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
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2、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如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地)。
3、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4、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
5、為唐朝及以后經濟的發展打下基礎。
6、促進了江南開發,對經濟重心南移起到了一定作用。
7、但濫用民力,造龍舟、南巡等,加重了人民負擔。
相關材料解析:
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合。東南四十三州地,盡取膏腴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通船》
材料三: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材料四: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材料五:帝業興亡是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
——宋元鼎《煬帝!
解讀:汴河,在今天的河南境內。
皮日休對大運河的開通以肯定為主,認為功大于過。
李敬方對大運河開通以肯定為主,認為大運河促進了沿岸地區經濟的發展。
李元甫對大運河開通以肯定為主,認為大運河促進了水上運輸河沿岸地區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巨大經濟效益。雖然增加了隋朝百姓負擔,但利在千秋。
胡增、宋元鼎對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度,認為它是隋朝暴政的表現,滅亡的主要原因。

概況:618年由李淵建立,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今西安)。為了紀念開辟新的紀元,唐高祖發行開元通寶!鹃_元通寶與唐玄宗沒有關系】
政治:出現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等封建治世;發展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經濟:高度繁榮
化:詩歌繁榮,敦煌藝術“滿壁風動”
民族:政策開明,民族融合。通過武力、和親、會盟、設機構管理等方式,加強了與西藏、云南等地少數民族聯系。
對外:對外開放,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日本遣唐使到中國,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科技:科技世界領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藥。
一 、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武則天與貞觀遺風、唐玄宗與開元盛世
1、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唐太宗,年號貞觀,吸取隋朝滅亡教訓,實行開明統治)
1)唐太宗治國舉措:
○1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2注重減輕農民負擔,輕徭薄賦,注重發展生產
○3注重選拔人才,發展科舉,注重法律(《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
○4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如被西北各部尊為“天可汗”;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設安西都護府管理新疆
○5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太宗在位時,玄奘西行,前往印度
2、武則天與貞觀遺風
武則天治國舉措:注重選拔人才,發展科舉制;注重發展生產;設北庭都護府管理新疆
她在位期間,沖擊了豪門大族控制政局局面,同時經濟發展,史稱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3、唐玄宗與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開元,他重用賢能、整頓吏治、改革軍事、財政、漕運等制度,成效顯著。
注:【了解】這些是封建治世的表現。他們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關于封建治世的認識:
1、出現的原因是統治者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吸取前朝滅亡教訓
2、帝王的個人良好素質,輕徭薄賦,重視生產,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3、人民的勤勞,國家統一
4、治世是相對的,農民依舊貧困,受到剝削。
二、隋唐的科舉制
1、科舉制概況:科舉制度指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考試由尚書省下屬的禮部主持。隋朝開創,唐朝發展,宋朝完善,明清時八股取士,科舉制開始走向消極為主。1905年光緒帝廢除。
隋帝時,開始分科考試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標志科舉制產生
唐太宗時,擴充國子學規模,增加考試科目和人數,以明經和進士科為主
武則天時,首創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考試內容
2、科舉制評價: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增加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為讀書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給社會帶革新氣象。
補充——【了解】有利于選拔人才,鞏固封建統治;推動了知識普及和讀書風氣;加強了思想統一和民族向心力;為以后歐美實行官制度提供了借鑒。所以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但考試以社會科學為主,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作用很小。 雁塔題名稱為新科進士最高榮譽象征。
三、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隋朝開創,唐朝完善。是中央行政機構。三省中,中書省負責草擬,門下省負責審批,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負責科舉考試,接待少數民族和外國時節的是禮部。
四、唐朝的社會經濟、衣食住行、藝術
1、社會經濟:特點是高度繁榮(原因是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策開明、對外開放)
農業:出現新型農業工具曲軒轅犁(翻土工具)、筒車(利用水力自行轉動的灌溉工具)
手工業:產品種類、生產規模、工藝技術都超過了前代。唐玄宗在位期間,在長安的廣運潭舉辦了手工業博覽會。
2、衣食住行:特點是胡漢交融、中西貫通、自信開放、充滿活力
(飲茶、騎馬風行全國)
3、藝術:唐朝藝術代表是敦煌藝術。
【了解】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莫高窟是中外化交流的瑰寶,內容多以佛教故事為主,也有許多現實生活場景。敦煌壁畫代表作品是飛天圖案“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敦煌藝術反映出唐朝:佛教盛行,化具有博大宏放、胡漢交融、中西貫通等特點,體現了唐朝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五、唐朝的民族關系
1、交往方式:
1)武力:唐太宗掃平東突厥
2)和親:與吐蕃(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吐蕃稱與唐和同為一家,上書稱“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3)設機構管理:設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管理新疆
設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管理東北
4)會盟:唐與吐蕃會盟、唐與南詔的點蒼會盟(在今云南)
2、特點:政策開明。恩威并施,以和為主,民族融合不斷加強
3、意義:促進了邊疆開發和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附:松贊干布在位期間,修建布達拉宮,成公主入藏,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化的發展,密切了漢藏交往的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松贊干布求婚時節的情景。
六、唐朝的對外關系
1、史實:日本遣唐使到中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前往印度
1)中日之間:
○1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唐朝的典制度、技術、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646年,(7世紀)日本以唐朝為師,實行大化改新,促進了日本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即晁恒到中國學習
○3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定居日本奈良,建日本唐招提寺,為中日經濟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緩膿P州出發,經東海,到達日本平城京,即奈良】
2)中印之間:唐太宗時,玄奘西行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從長安出發,經路上絲綢之路,到達天竺。玄奘第一個系統的把天竺的各個情況介紹到中國。并將西行途中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還將《老子》介紹到天竺。
2、唐朝都城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成為中外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展現出各國大官貴客云集長安,拜見唐朝皇帝的景象。
3、唐朝對外開放交流頻繁原因: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化發達,世界前列;交通發達,水陸并進;統治者胸懷博大,對外開放。
附1:唐朝長安城特點:
1)城市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
2)城中排水設施齊備,綠樹成蔭
3)布局嚴謹,形狀像棋盤【白居易形容長安城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
4)市(商業區)和坊(住宅區)分開
5)市的買賣有時間限制
北宋都城汴京(即東京,今河南開封)與唐朝的長安城相比,其特點是:
1)城市布局不像長安城那么嚴謹、方正
2)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3)買賣時間放寬,早市、夜市繁榮
4)出現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
附2:鑒真和玄奘的比較:兩人都歷盡艱辛才到達目的地,體現了為尋求理想不畏艱難的精神;出行目的都與佛教有關;都促進了唐朝的對外友好交流;但鑒真去后沒有回國,玄奘回到了長安。
七、隋唐科技
1、史實:
1) 趙州橋:隋朝時期李春營建。
趙州橋,位于河北,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先河。其建筑特點是:結構科學,美觀大方,穩固性好,泄洪能力強!捌媲晒瘫Wo,甲于天下”、“百尺長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云霄”形容的都是趙州橋!玖私狻
2)雕版印刷術:唐朝時期發明。代表物有:○1交易憑證的印紙○2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金剛經》。
3)火藥:唐朝時期發明并開始用于軍事,如“火箭”。孫思邈在《丹經》中第一次把火 藥配方記錄下。
2、 隋唐科技發達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重視教育和培養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39908.html

相關閱讀: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