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學習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學習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堂導入:
1、你知道西漢共經歷了多少個皇帝嗎?最為有名的有哪些?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什么貢獻?
2、以電視劇《漢武大帝》導入。
3、利用導入框漢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設置疑問導入新課。(怎樣治理天下?)你認為漢高祖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敗項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漢高祖建立漢朝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漢朝統治者是怎樣進行統治的?這節課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
自主學習:(用15分鐘的時間課本,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結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結果:
實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開始進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東漢的統治
1、西漢滅亡于__________年。
2、東漢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興是_________在位時的局面。
4、東漢衰落 5、東漢瓦解
合作探究:
1、課本68頁“動腦筋”。
2、漢武帝和秦始皇分別是怎樣對待儒家學說的?
3、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精講點撥:
1、解釋休養生息的含義。
2、通過學習,給我們的啟示:文景兩帝----節儉治國----盛世
秦始皇-----奢侈殘暴----亡國
3、漢武帝摧尊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學說為主,又經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從此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局面,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達標檢測:
一、單項:
1.西漢第一個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2.漢初統治者對人民采取輕徭薄賦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重視“以德化民”
C.經濟困難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節儉而著稱的西漢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4.西漢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項是( )
A.中央實行鹽鐵專賣 B.平定“七國之亂”
C.頒布“推恩令” D.發行五銖錢
5.下列帝王中,與秦始皇對待儒學態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漢高祖 B.漢景帝 C.漢武帝 D.光武帝
6. 下列材料:
“到這個時期(西漢),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請回答:
(1)這段話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情況?
(2)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什么?
(3)你認為出現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宮,建筑群規模宏大,正殿東西約五十步,南北約五十丈,殿內可容納一萬人!瓰樾藿ㄟ@些宮殿,從各地運來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樹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 漢文帝非常注意節儉,并以身作則。他穿的衣服比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臺,經計算要花費大量的錢。他說:“這些錢相當于中等百姓十戶的家產,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感到慚愧,為什么還要建造露臺呢?”
閱讀材料回答:
(1)秦朝的統治者與漢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說出秦亡漢興的原因嗎?
參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1)漢景帝時期。
(2)“文景之治”。
(3)他們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注意節儉。
7.(1)秦朝的統治者奢侈腐化,漢文帝注意節儉。
(2)秦對人民實施暴政,而漢朝統治者以此為戒,輕徭薄賦,減輕對人民的剝削,注意節儉。
拓展提升:
聯系當前中國社會的“三農”問題突出,請你為解決當前農業問題提一個建議。
課外作業:
必做題 比一比:秦始皇與漢武帝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誰的功勞大?
選做題 1、 以史為鑒,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一篇《成由儉,敗由奢》的短文。
2、看到下列詞語你會想到什么說說理由。
節儉 “以德化民”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央集權 大一統
★ 相關鏈接
唯才是舉的漢武帝
古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這與漢武帝唯才是舉的用人思想分不開。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武故事》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漢武帝到郎署見一老翁,白發蒼蒼,步履蹣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這位須鬢皆白為什么還當郎官呢?于是就問他:“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駟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甭狀侎嗊@么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么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就是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顏駟的過錯,而是用人上的疏誤,武帝考察了顏駟的才識,即任命他為會稽都尉,也就是會稽郡的軍事首領。從此出來一個“顏郎老”的典型,成為生不逢時、老而不遇的代名詞。 漢武帝即位后對漢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漢初用人看重資歷,擔任一定的官職還要有相應的財產標準,凡是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吏,都可以保舉自己的子弟做官。這種近親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壓制優秀人才的崛起。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興廉舉孝”的詔書,宣布不講出身門第,“唯才是舉”,并把它制度化,哪級官吏“不舉孝、不察廉”就免職罷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5959.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