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關于本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調查,并完成一篇調查報告,應包括調查的問題、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以及學生經過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區或村鎮發生的變化。如通過查閱地方文獻、訪問老人、探訪歷史遺跡,了解本地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討論并列舉本地近年來社會面貌發生的變化,感受區域是在不斷變化的。
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目標:體會到區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理解人類活動是區域發展變化的主導因素;學會利用對比的方法來了解區域發展變化的歷史;通過概括總結出各種區域變化的特點。
l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模擬考古、虛擬訪問、假想旅游、查閱檔案等形式,從學習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完成探究區域變化的學習任務,并總結出區域變化的特點以及人類活動對區域變化的影響。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區域由小到大、由大到興、新舊交融、由盛到衰等等各種類型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人類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道理,自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通過聯系本地區域發展事例,增加熱愛家鄉的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感受區域的變化,探究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難點:概括區域變化的特點,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北京、武漢等城市的相關文字、圖片資料;多媒體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與交流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
學生
引入猜一猜老師的家鄉在哪里? 咱們是老鄉。給同學們帶來禮物——飛機票。從武漢出發分別到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和北京去。讀圖說出在湖北襄樊拉進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在懸念中自然引入教學內容。探究四個區域的變化特點以及影響因素全班分成四個分隊,每個分隊四人一組,大家乘坐時空穿梭飛機從武漢出發分別到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和北京執行完成如下任務:深圳組:小組列好采訪計劃,即準備采訪什么人或政府部門來了解深圳在人口、用地規模、衣食住行、經濟水平等方面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總結出深圳的變化特點是什么?以及影響深圳變化的因素。樓蘭組:如果大家去樓蘭考古探索,可能發現哪些文物或遺跡,從這些文物或遺跡中你能推想出樓蘭過去是什么樣的景象嗎,再聯系現在的樓蘭遺址,大膽猜測樓蘭為什么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現在的區域發展有何啟示?錫爾弗普盧姆組:如果大家到科羅拉多州檔案館查找有關錫爾弗普盧姆銀礦開發的歷史,檔案上的記錄會是什么內容呢?如果讓你再補上一筆感想,你會寫點什么?北京組:大家到北京旅游十天半個月,你從哪些事物能感受到北京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接受任務材料小組合作探究 創設探究情景。把教材的文字、圖片現成的結論轉換成學生主動探究的對象,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經驗結合起來,既鍛煉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認知社會的能力,又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親自實踐的熱情。模擬采訪 虛擬考古 查閱檔案 假想旅游匯報總結大家在這些地方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我們不妨把這些經驗放在一起,看看能歸納總結出區域發展的什么規律不?小結:區域發展一般都有形成、發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過程,人類在區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一個區域是興還是衰,主要看人類的活動是否與區域自然環境相協調,只有人類活動遵循自然環境發展規律,才能保持區域的青春活力。小組匯報小組間相互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成果,相互學習,豐富對區域發展變化的總體認識,并理解區域發展的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進而樹立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拓展我們生活在一定的區域里,區域又是發展變化的,那么我們的家鄉武漢市又是怎樣的呢?武漢的今昔對比,可以看出武漢也是一個古來而又年輕的城市。結合以上四個案例的經驗和教訓,大家暢想未來的武漢將怎樣發展才能永葆青春?關注家鄉的變化了解家鄉的歷史 暢想武漢的未來學以致用,聯系家鄉的發展,凸現知識的價值。結束略板書:
身邊的故事
一、教學思想
1、正視差異,讓學生個性張揚學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個性化人。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從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沒有兩個學生是完全一致地思考問題,處理信息的”。“孩子的學習方式就像他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闭暡町悾浞肿鹬貙W生個體的不同,在學生獨特的個性中發現創新的火花,給學生架設各種平臺,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個性張揚。
2、主動問答,讓思維張開翅膀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人本主義理論也主張,學習不能由外鑠,只能靠內發。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的內容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主動問答指的是學生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或向他人質疑,并相互探討以解決問題。主動問答提倡學生能問、會問、善問、巧問、質問?夏崴?呂?胡拂說:“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因為“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美國斯特爾?G?卡爾漢),“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美國布魯巴克)。人皆有天賦的學習能力,為教師者,必須首先認定,每個學生都有天賦的學習潛在能力。給學生充分空間,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有效生成,讓課堂激情四射生成,相對于預成、既定而言!掇o海》中的解釋是“自然形成”。它反對老師對學生的一味“塑造”,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個性化構建的成分。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是活生生的課堂,課堂的主人翁——學生與教師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課堂無法象電腦般按程序完成所有步驟,課堂中隨時會生成計劃外的東西。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理解學生的異見,鼓勵學生的創見,寬容學生的誤見,捕捉回答的亮點。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構成和生成者。課堂在互動中不斷生成,課堂在生成中激情飛揚。二、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
1-3 嘗試從不同種類的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社會信息。 5-1 選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
(二)學教目標
1、觀察照片,了解人們物質生產生活狀況的變化。
2、在觀察照片的過程中提高從圖片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通過主動問答,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能力。
3、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歷史的觀點理解身邊的變化。(三)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近期學生活動的照片,請學生介紹照片的故事。 活躍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引出本課線索:照片。 一、發現變化 1、展示20世紀初家庭與當代家庭的照片,請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尋找20世紀初的家庭生活與今天的區別。 2、引導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的變化。 1、通過觀察照片和身邊事物的變化,了解衣食住行等物質生產生活方面的變化。 2、在觀察照片的過程中提高從圖片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通過尋找照片與今天生活各方面的不同,感受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探討變化 1、 對比兩張照片,請每個學生提出問題。 2、小組整合,提出能反映小組愿望和水平的問題。 3、探討問題。 1、通過主動問答,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能力。 2、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歷史的觀點理解身邊的變化。 結束新課 1、 如學生的問題未討論完,或產生新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后探究。 2、 如基本討論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該如何面對變化。 1、余下問題,激發學生課后探究的興趣,將課堂延伸到課后。或2、引導學生關注變化,激勵學生勇于面對變化。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第1課時)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介紹記載歷史變化的工具和手段及如何記載歷史變化,屬于歷史學習的工具性課程,也是方法論課程,屬于歷史學科范疇。是解決我們通過何種手段認識人類歷史、如何科學地記載歷史。通過對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各自的價值、表現形式及如何利用歷史的各類資料、使學生科學地分析歷史資料和記載歷史,從而為學生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打好基礎。第四課分兩個課時來教學。第一課時學習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三大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夠區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了解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的作用;
(2)掌握文獻資料的表現形式,理解文獻資料的重要性;
(3)掌握文物的概念和重要價值,了解文物是如何發現的;
(4)理解口述資料的意義和如何利用口述資料;
(5)了解歷史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明白歷史記載的困難和重要性,從而關注歷史,關注現實生活,珍惜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文獻資料的表現形式和重要性、文物在反映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文物的概念、如何撰寫歷史。
●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并不復雜,采用一般教學法即可。根據現代教學設計論,可采用概念教學策略和技能教學策略來做設計。因此設計較多的概念,教學概念的一般策略是同概念的概括程度有關。換句話說,我們使用某一概念時它包括了什么、不包括什么,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舉例。為了精確的建立某一概念,教學設計中應提供足夠數的恰當例子。技能教學策略是通過練習逐漸積累經驗,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積累,從而形成較熟練地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準備相關的例子等。
教師準備:多媒體、豐富的歷史資料等。
二、教與學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我們知道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們是怎樣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呢?我們首先來看一段視頻材料《玄奘西行》。在影片當中哪些材料可以讓我了解這個故事?(帶著問題看視頻)
古典小說《西游記》、圖片、《大唐西域記》、壁畫、石刻等。
(新課教學)
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我們都把它稱作為歷史資料,我們可以通過歷史資料來了解這個故事。
歷史資料分為: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
【提問】這個故事應該屬于什么資料?展示《后羿射日》故事資料,這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
【提問】那你還知道哪些民間故事嗎?(學生回答并介紹1~2個)
我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孟姜女、白蛇傳、梁祝、牛郎織女
【敘述】這一些都是靠人們口耳相傳下來的,屬于口述資料。口述資料還包括了口述歷史。比如抗戰時期一些老兵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講述出來,然后再記下來等等。
【提問】我們了解過去的歷史除了口述資料外,還有什么資料呢?
【敘述】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鴻門宴。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講述“鴻門宴”的故事。
【提問】我們是怎樣了解鴻門宴的故事的呢?(通過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
【總結】可見,歷史雖然不能重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資料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提問】什么叫文獻資料?(學生發言)文獻資料除了書籍之外還包括哪些?(如果學生不知道可指導其在書本上找到)
除了書籍之外,還包括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資料。
【敘述】最早的文獻資料是不是書籍?(引導學生:早期的文字是寫在哪些材料上的呢?)
甲骨文。
【提問】那你們對甲骨文有多少了解呢?(學生發言)
【展示】甲骨文的視頻資料。圖片。
【總結】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稱作“史”的官,將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時間、結果等刻寫在龜甲、獸骨上,并加以保存,這就是中國相當古老的文獻記載。這些記載使后人能夠了解到商代的社會生活。
【提問】(1)他們為什么把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因為當時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2)在紙張出現以前,還有什么書寫材料?
【敘述】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學家還陸續發現了戰國、秦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的大量竹木簡。學生根據材料介紹《居延漢簡》。我們從材料中能了解到什么?
這些竹木簡上的文字,使人們對當時的歷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總結】可見,這些寫在竹簡上的文字也屬于文獻資料。
【敘述】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在不斷的變化,書寫材料也不斷的發生變化,書寫材料由龜甲獸骨變為竹簡、木牘,進而,進步到紙張。人們將文字書寫在某種材料上,制成書。因此書籍就成為人們了解過去的重要資料。這些被記載歷史的書就稱作為史書。
在中國,歷代的史書有官方編修的,也有私人編修的。那同學們所了解到的史書有哪些呢?〈史記〉、〈資治通鑒〉、〈漢書〉、〈三國志〉、〈呂氏春秋〉等。(在這里要求學生能區分《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前者是史書,后者是小說,是根據歷史改編的,對研究歷史只有參考價值)
請學生閱讀第124頁閱讀卡:秉筆直書的史官
【提問】(1)當時的歷史是由什么人來記載的?當時的歷史是由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撰寫的。
(2)作為史官應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品質)?
【總結】史官的基本素養有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的高尚史德,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學功底等即(德、才、學、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筆直書的史德。正因為有很多這樣的史官,才能使人們看到相對客觀的文字資料,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文獻去研究久遠的過去。
【敘述】過去,撰寫歷史的人僅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現在普通人也可以書寫歷史。比如說寫自傳,實際上就是寫個人的歷史,家庭史、家族史、校史,社區史,村落史。
【提問】文字產生之后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那么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我們如何認識呢?
【總結】對于沒有書籍和文字傳世的遠古時代,文物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它。
【提問】那你們覺得哪些東西可以算文物?(學生討論)
【總結】文物指的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的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存的總稱。比如說遺物、遺跡等。
【敘述】有人說文物可以說話,那我們來看看文物到底能不能說話,
【展示】山頂洞人的骨針圖片資料。有誰能讓這個文物說話?
【提問】根據文物推測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學生討論)
山頂洞人依靠捕獵為生,已經學會利用獸骨制造工具,利用人造工具服務于生產生活。
(如果學生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提問】這是一根針,但是它卻不是一根普通的針,它是用骨頭做成的,并且經過考古學家的測定,這根針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國遠古先民們使用過的,根據剛才老師的描述,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思考并討論:這說明我國遠古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針了;這說明他們已經有衣服穿了。
【提問】這根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回答:骨頭。
【提問】我們知道骨頭這種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況且針上還有小孔,看到這細細的針和針上的小孔,你又會想到什么?(這說明當時人的磨制技術很高,并且鉆孔技術已經出現了。說明了當時的居民已經很聰明了。)
【提問】針是用來做什么用的?(縫衣服。)
【提問】有了衣服穿,說明了什么問題?(更暖和了、更美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得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美的意識,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總結】文物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文物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閱讀125頁閱讀卡:“碑文的破譯揭開古埃及神秘的面紗”。
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總結】可見,文物對于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發現古老的文物,還需要考古學家的幫助。
【展示】125頁圖5-62考古學家在進行野外發掘。
【提問】(1)考古學家的工作方式?
野外工作:考古學家不但要長年對歷史遺跡進行地下發掘,有時還要進行水下考古,尋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遺跡。
(2)考古學家的品質:嚴謹、吃苦耐勞、膽大心細等
【敘述】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學生回答并要求舉例)
不一定,比如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今天的微機、筆記本電腦比起來就稱得上文物了。
【提問】小結文物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第一,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第二,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第三,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課堂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做學習和生活的有心人,學會發現身邊的歷史,運用多種資料記載身邊的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下去。
【作業】寫班史或家族史。要求:運用文獻、實物、口述資料,800字左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8800.html
相關閱讀: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