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書的內容涵蓋了近代列強的侵華戰爭及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和中華民主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同時介紹了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而本單元的內容在本冊書中占重要的地位。介紹了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折及勝利從而建立起新民主主義國家。本單元包括19、20兩課,即《內戰烽火》、《戰略大決戰》。
內戰烽火介紹了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全面內戰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體現出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本質,以及中共為實現和平作出的努力和斗爭。
戰略大決戰介紹了三大戰役發起的背景、過程、意義以及渡江戰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實。最終結束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一頁。
[單元目標]
(一)知識能力
1.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全面內戰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2.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掌握三大戰役發起的背景、過程、意義。
4.掌握渡江戰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實。
5.總體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戰略決戰時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政權相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資料,認識到美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
2.討論探究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毛澤東冒險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3..通過本課學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的基本技能。
4.通過對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軍隊優劣勢、強弱勢、成敗勢的發展演變進行分析,歸納出蔣家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歷史史實,歸納綜合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獨裁進行斗爭的史實,使學生感知和平民主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并增強對黨的熱愛之情。
2. 通過感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習毛澤東等領導人以戰略家的偉大膽略和雄偉氣魄,把握戰略決戰這一歷史機遇。最終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功績,進而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
[單元教學建議]
1.教學重點
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
2.內容解析及教學建議
第19 課 內戰烽火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規定:
知道重慶談判、全面內戰爆發、和挺進大別山的史實
2.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本課共三目,最主要的重點在第一、三目。第一目介紹了重慶談判的背景、過程及實質。因此第一目可以看作是第二目全面內戰爆發的原因。第三目是對第二目事件發展的描述。本教材三目之間有著前因后果般的較為緊密的聯系。
3.教學建議:
本課所涉及的史實,學生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要注意利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本課。一方面可采取引導回憶法,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學習過的內容,正確理解抗戰勝利后的國內局勢。另外采取圖示法和影像輔助法增強直觀教學的效果。
第20 課 戰略大決戰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規定:
掌握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的相關史實。
2.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本課共兩目,最主要的重點在第一目。第一目介紹了三大戰役發起的背景、過程、意義。因此正是因為三大戰役的勝利才有渡江戰役的勝利和南京的解放,他們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
3.教學建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9642.html
相關閱讀: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2012年初一歷史上冊中國古代史復習學案
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學案
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