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襯托 在敘述和描寫過程中,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為對照和陪襯。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這樣的動景寫春澗的幽靜,以動襯靜,是反襯。這種表達技巧常見于懷古詩中,它往往通過今昔對比反映盛衰變化。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通過對越宮遺址對比描寫,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
借助修辭 詩詞中用得較多的修辭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張、擬人、設問、反問等。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運用了夸張、比喻。杜甫《江村》“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愛水中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
托物言志 借寫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托蟬言志: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虛實結合 虛寫和實寫相結合。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擬虛,表達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詩詞中常常運用典故,一方面使詩詞內容更豐富,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在考題中出現的典故應是大多數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題中出現的三個典故就是如此,“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南陽臥龍,成名八陣圖中”,依次是曹操、孫權、諸葛亮。
渲染烘托 這兩個詞本是繪畫的傳統技法,在詩詞中也經常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心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99289.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臨窗看柳
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江南逢李龜年
2018初中語文閱讀題之學會感恩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第二部分講解
解題方法:初中語文做題方法和做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