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閱讀理解技巧之修辭方式】,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修辭方式
。╘"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 寄托)
1、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侨撕嫱腥,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 夸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夸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于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總結: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09786.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第二部分講解
2018初中語文閱讀題之學會感恩
解題方法:初中語文做題方法和做題思路
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江南逢李龜年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臨窗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