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總結之多義詞區分原則】,人們在社會生產發展中要反映日趨復雜的客觀現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詞來表示相關的其他事物, 使新舊詞義并存。
經濟性原則
大量的多義詞滿足了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以有限的詞反映無限的客觀事物,但是也給我們理解和使用語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下邊舉三組例子,試著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加點的多義詞的含義。
。1)千丈,不是很高嗎?可還不足以形容海的深。
這課書很深,不太容易理解。
這塊布顏色太深,做夏天衣服不合適。
。2)他已經走遠了,趕不上了。
把牲口趕到外邊去。
他在百忙之中趕寫了這篇文章。
。3)凳子不結實了,拿個釘子釘一釘吧。
辦點事真不容易,到處碰釘子。
總結:學習多義詞,要了解它有哪些意義,不同的意義經常和哪些詞相搭配,閱讀時,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用的是哪個意義;寫作時,要注意所用的多義詞是否準確地表達了自己所要說的意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35305.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臨窗看柳
解題方法:初中語文做題方法和做題思路
2018初中語文閱讀題之學會感恩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第二部分講解
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江南逢李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