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說明文閱讀《都江堰工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說明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都江堰工程 世界聞名的都江堰,創建于公元前 276 一前 251 ,時當秦昭王后期,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縣。那里正當岷江自北向南從山地注入成都平原 都江堰工程
世界聞名的都江堰,創建于公元前276
一前251
,時當秦昭王后期,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縣。那里正當岷江自北向南從山地注入成都平原的總口道上。由于地勢陡峭,江流湍急,夾帶不少泥沙。進入平原后流速驟緩,泥沙沉積,淤塞河道,再加上夏季雨量集中,山上雪水融注,常常發生季節性水患。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李冰。他有淵博的天文地理學識,出任蜀郡守后,親自對灌縣、成都一帶的岷江地勢進行了周密勘察,吸取了前人治水經驗,巧妙地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制定了修建都江堰的規劃。
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密布在成都平原上的灌溉渠系組成。人們在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北端,筑起“
分水魚嘴”
,形狀前尖后寬如魚嘴,伸向岷江上方,將岷江分為東西二流,這是分水工程的樞紐。東流為內江,用以灌溉成都平原。西流為外江,是岷江正道,主要用于排洪。為減少對彎曲河岸的沖刷,調節流量,在魚嘴上游還修建了“
百丈堤”
和一道斜向的挑水壩。這一工程不僅有分流引水的功能,而且還可發揮自動控制水量的作用。春耕季節灌溉用水量大,而岷江流量小,這時通過魚嘴分流,六成水流入內江,四成水流入外江。夏秋洪水到來,這個比例便自動顛倒過來,六成外泄,四成內灌。所謂“
分四六,平潦旱”
,即指此。
魚嘴及江心洲左右兩側筑有堤壩。面對內江的稱內金剛堤,面對外江的稱外金剛堤,二堤均高出岷江的洪水位,保證內江與外江相互分隔。沿金剛堤,設有湃缺,以備內江泄洪。在內金剛堤南端,內江左岸虎頭巖對面,筑起一座湃水壩,名“
飛沙堰”
。堰高設計以內江灌溉所需水量為準。當內江水量超過所需限度時,多余的水可從飛沙堰自動穿過江心洲,泄入外江正流。如遇特大洪水,飛沙堰還會自動決堤,使洪水順暢排出,從而保證進入灌區的水量不致為患。
內江水流至飛沙堰,為將其水引入成都平原的灌渠,須穿過湔山(
今名玉壘山)
伸向岷江的一道巖石長脊。李冰指揮民工在這里鑿開了一個口門,狀似瓶口,故名“
寶瓶口”
。它成為控制入灌水流的咽喉要道。內江通過寶瓶口,經下段仰天窩等節制閘,一而二,二而四,一分再分,緩緩流入農田灌渠。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網絡系統。
寶瓶口與岷江正流之間,尚留有一座礫巖山丘,名“
離堆”
。寶瓶口小,內江水流至此受到扼制,于是在右側“
離堆”
的頂托作用下,形成一個巨大的回旋流。正是這個人工形成的回旋流,將內江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卵石甩向飛沙堰,從而保證寶瓶口和下游灌渠不致淤塞。
都江堰被人們推為我國古代利用系統方法設計水利的優秀典范。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簡單的幾件工程,由于相互配合得巧妙,成功地實現了自動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三項效能。分水魚嘴隨季節自動控制流量,飛沙堰調節內江水位,自動排除泥沙卵石,寶瓶口順利持久地將江水導入成都平原自灌系統。都江堰工程造價低,質量高,功能多,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中充分發揮整體優勢的千古絕唱。
(1
)請概括“
寶瓶口”
這個主體工程的作用。
(2
)說說都江堰工程的整體優勢是什么?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78180.html

相關閱讀:《氣候變暖對中國的影響》閱讀答案
《關于“禁限燃放爆竹煙花”的主題閱讀(11分)》閱讀答案
《氫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閱讀答案
請到天涯海角來 閱讀答案
《海洋與生命》閱讀練習及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