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7
題。
因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殼、大氣的周期性升降現象,海洋水面發生周期性的漲落現象稱為海潮,地殼相應的現象稱為陸潮(又稱固體潮),在大氣則稱為氣潮。上述三種潮汐中海潮最為明顯。
17
世紀,牛頓用引力定律科學地說明海潮是月球和太陽對海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至于陸潮和氣潮,都是相當小的,一般必須用精密儀器才能測出。
在天文學中,潮汐這一概念目前已被引伸到其他天體的研究中來,成為研究某些天體的形狀、距離、運動和演化等不可缺少的因素。
由月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潮汐稱太陰潮。一個太陰日(月球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長約
24
小時
50
分
,
在這期間地球表面上同一點發生兩次漲潮
,
兩次落潮,因此連續兩次漲潮的間隔時間約為
12
小時
25
分。太陽和月球一樣,也會引起潮汐,稱為太陽潮。被吸引天體某部分受到的引力與該天體中心同樣質量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之差稱為起潮力。太陽或月球對地球上同一點所產生的起潮力,與太陽或月球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同地球之間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陽的質量雖然是月球的質量的
2,700
萬倍
,
但月球同地球的距離只有太陽同地球距離的
1/390
,所以月球的起潮力為太陽的起潮力的
2.25
倍。太陽潮通常難于單獨觀測到,它只是增強或減弱太陰潮,從而造成大潮和小潮。在朔日和望日發生大潮,因為那時月球、太陽和地球幾乎在同一直線上,太陰潮和太陽潮彼此相加,以致漲潮特別高,落潮特別低。在朔日和望日,如果月球又經過近地點,漲潮和落潮的高度差異就更大。上下弦的時候發生小潮,因為那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距
90
°,太陰潮被太陽潮抵消了一部分。
潮汐對地球自轉有一種制動作用,能使地球自轉逐漸變慢。對古代日食記錄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每個世紀變長
1
~
2
毫秒。這個變化雖然很小,可是經過長期積累,便頗為可觀。從對古珊瑚化石生長線(環脊)的研究得知,在
37,000
萬前
,
每約有
400
天左右,即當時地球的自轉周期約為目前地球的自轉周期的
9/10
。
月球以它的同一半球對著地球,其他行星的幾個衛星也有同樣的情況。這可以解釋為是由主星作用于伴星上的長期潮汐摩擦所造成的。
一個小天體(伴星)圍繞一個大天體(主星)運行,若伴星的軌道逐漸縮小到臨界半徑以內,伴星就會被主星的起潮力分裂為碎片。這個臨界半徑值是法國數學家洛希于
1848
求出的,所以稱為洛希極限。位于洛希極限內的土星光環,系由許多小塊物質組成,這一光環很可能是土星的一顆衛星進入洛希極限后分裂形成的。
5
.下面關于“潮汐”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
.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而產生潮汐。
B
.潮汐分為海潮、陸潮、氣潮三種類型。
C
.海潮產生的原因是由牛頓發現的。
D
.潮汐的表現形式為物體周期性地升降。
6
.下面的分析與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起潮力是由被吸引天體某部分與該天體中心同樣質量的部分存在引力差決定的。
B
.太陽或月球對地球上同一點所產生的起潮力,與太陽或月球的質量成正比。
C
.由于太陽潮的起潮力很小,所以通常難于單獨觀測到。
D
.在朔日和望日漲潮特別高、落潮特別低,這是受太陽潮影響產生的。
7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在其他星球上,同樣可能存在著潮汐這一現象。
B
.在數萬后,由于潮汐的影響,每不足
365
天。
C
.由許多小塊物質組成的土星光環,原本是土星的衛星。
D
.月亮或太陽對地球的起潮力會隨時間推移而增大。
參考答案:
5
.
B
(原文列舉了這三類,并沒有說明只有這三類)
6
.
D
(是因太陽、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線上,太陽潮與太陰潮相彼此相加產生的)
7
.
C
(根據原文最后一句話中“很可能”的表述,說明這個判斷絕對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81388.html
相關閱讀:《氣候變暖對中國的影響》閱讀答案
《關于“禁限燃放爆竹煙花”的主題閱讀(11分)》閱讀答案
《氫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閱讀答案
《海洋與生命》閱讀練習及答案
請到天涯海角來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