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聯系全篇,回答問題(6分)
(1)開篇描寫車和人“涌過橋去”的場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反襯老人的鎮定不動(對故鄉的依戀不舍);表現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3分)
(2)為什么老人“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3分)
答:他太累,走不動了;他舍不得丟下與自己相伴的動物;他對家園深懷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一片茫然。(3分)
2.文章多次寫老人的嘮叨:“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可是,另外幾只呢,”“可是山羊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表現老人對動物的關愛,以及離別動物時的痛苦與不舍(2分);人類與動物相處的溫馨都被剝奪了,揭示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2分)
3.文章中的“我”問老人對于政治的態度時,老人說“政治跟我不相干”。談談你對作者設計這段對話的理解。(3分)
答:作者借助這段對話,表達對戰爭、政治的厭惡與反對,對玩弄政治的人的諷刺:雖然說老人與政治不相干,但是政治引起的(或政治家挑起的)戰爭卻擾亂了老人的生活,給人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4.小說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樣的作用?(4分)
答:“我”是個共和軍戰士、偵察兵。(1分)“我”是一個線索人物,是故事的見證人;我與老人的對話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由“我”敘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親切感;通過“我”的感觸表達文章的主旨;通過“我”對老人的情感態度,突出老人的形象
5、這篇小說最大的敘事特點是什么?這篇小說表現的是戰爭主題,作者攝取生活中的老人與小動物作為敘事對象有何用意?(4分)
答:人物對話。小說情節的展開、人物個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過對話來實現的。老人與小動物是弱者,是無辜的受害者,作者關注弱小生命被戰爭摧殘與扼殺,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6、“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請結合小說內容分析這幾句話蘊含的意思。(6分)
(1)“木然”“不再對著我講了”,說明老人已經陷入了絕望,不再期待眼前這位催促他趕快離開的輕人替他分擔憂慮,想以盡快中斷對話的方式謝絕“我”的好意;(2)老人感覺自己身心疲憊,連話也懶得多說了。(3)“我在照看動物”一句反復出現,后一句中多了一個“只是”,意味深長,話語中交織著“怨”“冤”之情,暗含著對戰爭無聲的控訴。
8、文中一開始就寫“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復寫“老人卻坐在那里”、“老人還在原處”、“老人始終坐在那里”,請問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突出老人老力衰(“他太累,走不動了”);揭示老人留戀家園的心理(“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我簡直不敢想”);暗示老人處境危險(“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神秘莫測的遭遇戰即將爆發”)。
提示:從兩個角度回答,一,老人為什么老是坐在路旁?二,這樣老坐著會有什么后果?
9、小說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攝取生活中的老人與小動物作為敘事對象有何用意?(2分)
答:背景是戰爭。老人與小動物是弱者,是無辜的受害者,作者關注弱小生命被戰爭摧殘與扼殺,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10.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14分)
(1)賞析《橋邊的老人》的構思特色
(2)賞析《橋邊的老人》的對話藝術
賞析要點
(1)賞析《橋邊的老人》的構思特色
①截取一個橫斷面,以小角度(小人物)表現大主題。小說選取浮橋這一特定場景,寫在“涌過橋去”的逃難人群中,一個老人卻因眷戀故土和心愛的動物而不忍離去。那浮橋仿佛一個窗口,顯示出戰火紛飛的代里人們對于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
②以非戰爭的場景描寫表現戰爭的殘忍。小說不是以戰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爭實景來表現主題,而是以戰爭即將到來的環境,以一個孤身老人的言行,揭示出了戰爭的殘忍、罪惡。
③以“我”的視角展開敘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性。“我”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敘述故事不帶主觀色彩(海明威的這一敘述風格人們稱之“零口吻”);“我”是一個觀察者,見證了老人的言行,可以增添故事的真實性。
④以沒有結局而結尾,耐人尋味。小說一直渲染敵人的飛機即將轟炸的緊張氣氛,而結尾寫“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沒有逃難的老人的命運將如何呢?小說到此打住,有余味深長的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501251.html
相關閱讀:閱讀《外婆中醫》附答案
希臘神話故事兩則《普羅米修斯》《阿喀琉斯之死》閱讀及答案
《最后一壺水》閱讀答案
初中小小說閱讀《鞋》
范子平《上大學去》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