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霓虹燈只有紅、籃兩種顏色,綠色需要用黃色玻璃混合制成。1940年以后,美國科學家把白色的熒光粉涂在管內,經過電波沖擊就能發出各種顏色的光,如粉紅、橙紅、綠、白、奶黃、深藍、紫色等。熒光管用500度以上的強火烤燒,即可變軟,之后可隨意彎成需要的圖案或文字。然后再抽出空氣,充入惰性氣體,即可制成所需的美麗多彩的霓虹燈管了。
除了用于制作霓虹燈以外,填充了稀有氣體的燈管還有別的用途。如:氖燈射出的紅光透射力很強,能穿透濃霧,可用作航空、航海的指示燈;氙燈通電時可發出比熒光燈強上萬倍的強光(俗稱人造小太陽),可用作廣場、體育場、飛機場的照明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17717.html
相關閱讀:德國化學家?瓦拉赫
瑞典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
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