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2月19日,他出生于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的大學教師家庭,6歲時就能進行復雜的計算,少年時期顯出數、理、化方面的特長,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學時被校方認為是奇才。他用法文寫的博士論文題為"電解質的電導率研究"和"電解質的化學理論",首次提出了電離學說。但當時在本校未獲重視,他將論文分寄給當時有名的化學家,得到奧斯特瓦爾德的推崇,邀請他到俄國里加工學院當副教授,后來又得到科爾勞烏施和范霍夫的指點,于1887年用德文發表了"論水溶液中物質的電離"一文。1889年,他到德國奧斯特瓦爾德實驗室作實驗,提出了反應速率的指數定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
由于他研究的內容部分屬于物理學范疇,所以1901、1902兩次提名都被否決,到1903年才獲諾貝爾化學獎。
阿倫尼烏斯的最大貢獻是1887年提出電離學說:電解質是溶于水中能形成導電溶液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水溶液中時,一部分分子離解成離子;溶液越稀,離解度就越大。這一學說是物理化學發展初期的重大發現,對溶液性質的解釋起過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學之間的一座橋梁(見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阿倫尼烏斯的研究領域廣泛。1889年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熱概念,導出化學反應速率公式(阿倫尼烏斯方程)。他還研究過太陽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極光、天體的溫度、冰川的成因等,并最先對血清療法的機理作出化學上的解釋。阿倫尼烏斯因創立電離學說而獲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1902年還曾獲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章。著有《宇宙物理學教程》、《免疫化學》、《溶液理論》和《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917657.html
相關閱讀: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
德國化學家?瓦拉赫
瑞典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