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報告用90%的可信度認為,近50年來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氣候變化已經由科學問題演變為經濟和政治問題。”萬鋼說,在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中國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要使中國承擔的國際義務與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他說,在現階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節約資源和能源,這既是中國自身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中國貢獻的需要。為此,科技部聯合14個部門共同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
萬鋼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綜合考慮能源安全、節能減排政策、發展“低碳經濟”和“吸碳經濟”等重大問題。
“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國務院節能減排的綜合實施方案中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和措施。萬鋼建議,這些措施應進一步細化和落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如清潔能源汽車,在研發、制造、銷售和使用等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鼓勵政策,研發階段需要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銷售階段需要減免購置稅政策,使用階段需要相應的燃料稅政策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811172.html
相關閱讀:德國化學家?瓦拉赫
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