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中將人體腎結石經過細胞培養后,美國馬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從中分離出納米粒子,以及同納米粒子相關的蛋白質、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使得人們在了解納米粒子是否具有活性并導致疾病的研究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份出版的《調研醫學雜志》上。
人體腎結石同病理鈣化相關,簡單說腎結石是鈣物質在腎臟內沉積成塊的結果。大約有12%的男性和5%的女性在70歲后會出現腎結石。美國每年用于治療該病的費用為50億美元。然而,人們至今并不完全清楚導致鈣沉積成結石的原因。馬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認識腎結石,弄清產生腎結石現象的真實面目。
納米粒子很小,有科學家提出了它們能否在身體中“存活”的問題?茖W家認為,從理論上講,如果納米粒子停留在腎臟,那么它會變成核心并不斷生長,在數月至數年后長大成腎結石。同時,其他因素如結石生長的物理化學變化和蛋白質抑止劑也促進了腎結石的發展。目前,不斷有科學證據顯示,鈣化同納米粒子的存在具有相關性,納米粒子在腎結石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活性作用。
然而,研究報告的作者、馬約醫學中心腎臟學家約翰?列斯科認為,在實驗中從腎結石上分離出了蛋白質、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并不能證明納米粒子具有活性,因為并沒有找到相應的基因簽名。如有基因簽名,則能證明納米粒子具有活性,能夠復制和導致疾病。列斯科說:“我們正在了解腎結石是如何在腎臟中從微小的鈣化點最終發展成腎結石的。在實驗室里,我們從腎臟組織和腎結石分離出了納米粒子,同時還成功地將它們實現了人工培養。雖然這還不足以明確地認定納米粒子在腎結石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它增加了人們對這一問題認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870006.html
相關閱讀:德國化學家?瓦拉赫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瑞典
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