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 Pauling,1901-1994 ) 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他極富個性和創新精神,不斷開拓邊緣學科,在化學的許多領域卓有建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
1901年,鮑林出生于美國俄勒岡的一個小鎮,父親是藥劑師。他自幼聰慧超群,博覽群書,被譽為科學奇才。由于年少失怙,家道中落,16歲時就近入俄勒岡農學院學習化學。大學畢業后赴加州理工學院深造,迅速掌握了具有革命性的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進行創造性工作, 1925年獲博士學位。次年赴歐洲研究將量子力學應用于化學,師從索末菲(A. Sommerfeld)、玻恩和海森伯。1927年回國,從事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創立了雜化鍵軌道理論和共振論,把經典的化學理論與量子力學相結合,從而改寫了20世紀的化學。1931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教授,1933年入選美國科學院,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1934年開始,他把結構化學應用于生物學;在抗原和抗體蛋白質結構的研究上,把抗體生成的直接模板學說發展得更加完善。在40年代,鮑林在生物學上作出了二項重大的貢獻:一是與科里(R. Corey)闡明了蛋白質的α螺旋結構;二是證明鐮狀細胞貧血是由于血紅蛋白的變異,說明人的遺傳性疾病是由于突變基因表達所產生的異常蛋白質,首先提出分子疾病的概念。1957年英格拉姆(V. Ingram)證明,鐮狀細胞血紅蛋白(HbS)是由于血紅蛋白中的谷氨酸被纈氨酸所取代。1960年代初期,朱克坎德(E. Zuckerkandl)和鮑林提出,通過比較不同物種的同源蛋白質來確定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注1)這種方法已被普遍使用,成為確定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954年鮑林因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和分子結構的基本原理獲諾貝爾化學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囑,他的獎只授予單項重大發現的科學家,而不適合于作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者。鮑林獲獎首次突破了這條原則。
鮑林是“主張自由表達信仰的理想主義者”和激進的社會活動家。他直言不諱、話語尖刻,堅持己見,決不退讓。二戰結束后,他積極參與開展反戰活動,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沖突的手段”,奔走世界各地,喚起社會大眾對核污染威脅的關注,不遺余力地反對核試驗,致力于世界和平事業。1958年1月,他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由他起草并征得49個國家的11 000多位科學家簽名的《科學家反對核武器試驗宣言》,要求締結一項停止核武器試驗的國際協定。1963年10月10日美蘇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之日,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把1962年和平獎授予這位堅持不渝的反核斗士。鮑林是迄今僅有的兩度單獨獲得諾貝爾獎桂冠的人。由于他對化學與和平運動的貢獻,他獲得的榮譽博士學位和獎項不勝枚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893430.html
相關閱讀:瑞典
初中課外化學實驗 檢驗含碘食鹽成分中的碘
初中化學?電木的來歷
關于樂果的初中化學知識百科
德國化學家?瓦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