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容易學會增強記憶的技巧,有必要先讓你了解“記憶到底是什么”和“人類是怎么記憶的”這兩個問題。
記憶力不是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才特別被人重視的,遠在公元前,希臘人就非常崇拜記憶力強的高手,還因此創造了一位女神——尼莫西妮(Mnemosyne)。memories(即“記憶力”)這個英文單詞,就是源自她的名字。
“記憶力好的人”會成為眾人崇敬的“偶像”,所以在希臘羅馬時期,元老院的議員們熱衷學習各項記憶技巧,以便吸引其他的政治家及社會大眾的注意,甚至有人以表演超強的記憶力來娛樂大眾。
運用簡單而精巧的記憶訓練,羅馬人得以一字不差地記住上千種事物,包括與他們的帝國有關的各種統計數字;也因為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智慧,羅馬成為當時呼風喚雨的統治王國,F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追求這樣的記憶學習方法,希望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在工作、事業、學業上高人一等,占據優勢。
柏拉圖說:“一切的知識,只不過是記憶而已。”中國人也常以“博聞強記”形容聰明絕頂之士。過去,東方人的觀念是“有土斯有財”,現代人講求的已變成“有人斯有財”;過去,企業談的是“如何在穩定中求發展”,現代企業談的則是“如何在變革中繼續進步”。想不想成為“有人斯有財”的那位成功人士,或是成為變革中的不敗戰將?
如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那么接下來的訓練絕對是必學必通的致勝秘笈。只要你照著本書的方法按部就班前進,我一定可以引導你成為一個擁有超強記憶的成功者。當你真正喚醒沉睡已久的大腦潛能后,你會發現這種與生俱來的超級記憶能力,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在開始訓練課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記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我們所謂的“記憶”,其實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形態,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高登博士描述,記憶是由大腦的三個功能組合而成的:
一、感官記憶(working memory):感官記憶的保留時間由數秒至3到5分鐘,信息使用過后,很快就會被遺忘。我想任何人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我們翻開電話簿中記住某個電話號碼,至少到按完所有數字后才會忘掉它;但有時按完號碼,對方電話恰好占線,或是鈴聲響了太久讓你以為打錯而想重撥一次,此時不懂得記憶訣竅的你,往往只好再查一次電話簿上的那個電話號碼了。
最常見到的是別人請你代撥電話時,你的“忘性”更是表現得比“記性”好。假設我待會請你幫我撥個電話,電話號碼是87719292。在你幫我撥了這個電話后,我又對你說:“嗨!可不可以麻煩你再幫我撥一次剛才那個電話號碼?”你會怎么回答我呢?是不是要我把電話號碼再告訴你一次呢?為什么你會忘記幾分鐘前(甚至幾秒鐘前)才撥出的號碼呢?
為什么我們會如此快速遺忘這么簡單的信息?
請不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小時候睡覺從床上摔下來把腦袋摔壞了,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記性不聽使喚了。絕對不是!一般人都會把我剛才講的像電話號碼這樣的信息,儲存在感官記憶中。而感官記憶在人腦的維持時間最長只有3到5分鐘而已。過了這個時間,不記得這個電話號碼相當正常。
另外再提一點。你是否注意到感官記憶的容量在5到9之間,也就是說最多可以記住5個到9個數字或詞匯。如果我們將20個東西(如字母或數字)分成有意義的7個組塊(chunk),我們就可以記住它們;如果沒有將它們分組,很難一口氣記住這20個東西。
舉例來說,如果要運用感官記憶將以下20個字母記住一定非常困難:t、s、x、r、q、n、m、a、f、s、Y、W、e、i、u、e、o、e、u、n。然而,如果將它們分為幾組,foxes、yams、quiet、new、run這5個單詞,記起來就不是難事了。
當然,生活中不是所有號碼都值得記憶,仰賴記事本、PDA、電話重撥鍵或手機通訊錄等工具,都有助大腦去記些更重要的事。但我只是要強調,大腦有其自動依信息重要與否,選擇記憶形式的奇妙特質。
二、短期記憶:第二種記憶力為short.term memory,一般稱之為“短期記憶”。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回到挑燈夜戰的學生時代。你是否也曾通宵達旦、絞盡腦汁地準備堆積如山的筆記,“背多芬”式地重點copy(復制)進腦中?但請問你在考試結束鈴聲響起的那一剎那,那些臨時抱佛腳的內容是否一點一滴地流失,到最后全部還給書本呢?別覺得奇怪,這就是“短期記憶”的特色,你的大腦也會把這些考試資料儲存在所謂的“短期記憶”中,它也是我們最常用的記憶部分。
可惜這種記憶不太可靠。因為“短期記憶”的記憶時間即便在人腦的巔峰期,也只能維持12個小時至36個小時,而且持續衰減。過了這段時間,忘掉“抱佛腳”的內容是不變的真理。但短期記憶也絕不像刀切豆腐一樣,所有資料馬上消失無蹤,而是隨著時間遞增而逐漸消失。讓我們用圖來表示:
三、長期記憶:第三種記憶力稱之為long-term memory,也就是我們必須鍛煉的“長期記憶”能力,“長期記憶”特別擅長記憶一些需要經常使用的資料。你有沒有發覺常用的一些電話號碼、好朋友的姓名生日,一旦需要,這些資料就能夠很自然的、隨時隨地從你的腦海中浮現?
假設不久的將來我與你面對面,特別為你傳授這套記憶課程,之前我會需要一些你的報名資料,包括你的身份證號碼和詳細地址。但很不巧,我選在你頭腦最不清楚的睡覺時間打電話找你。當你接到我的電話時,你需要從被窩中爬起來,翻箱倒柜找出身份證看個仔細,才有辦法回答這些個人基本資料嗎?
完全不需要!就算你再累、再想睡,也一定可以馬上告訴我這些屬于你個人的常用資料,因為它們就儲存在你的長期記憶之中,要用時可以馬上拿出來派上用場!
基本上,“長期記憶”是很難消失的,它可以長久保留記憶,就好像我們記得身份證號碼、生日、家中電話號碼一樣。只是很多長期記憶的內容,因為沒有清楚歸檔,往往找不到。只要通過一些回憶技巧、催眠、自我暗示等,你會發現,你記下的東西比你知道的要多不少。
我們只要不斷操演某組神經元,它們的記錄就會變成腦中的長期記憶。但是究竟要儲存或拋掉哪些信息,卻不是出自我們有意識的判斷,而是由人腦中一個細小的構造——海馬體(hippo—campus)來處理的。“海馬體”就像電腦鍵盤一樣,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體,假如海馬體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絡;但是假如沒有通過這種認可模式,那么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會自動消逝無蹤,自然也就沒有記憶可言了。
在介紹大腦的基本結構前,請先牢記下面這段話——人們記憶的方式通常是經過以下的步驟進行的:
(1)觀察
(2)非關聯聯想
(3)視覺化
說得更明白些,人類是根據左右半腦的特性來發展記憶的,這就是所有記憶技巧的發展根源。知道根源所在,日后運用之妙就存乎一心了!
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談到大腦結構,大家都會覺得是門深奧難懂的學問。比較普遍的認識是,左腦主宰邏輯與思考,右腦則掌管創造和藝術。其實,我們的大腦兩邊都在作用,是個左右腦合一的整體。左腦的功能比較單一而且趨向細節,右腦的功能比較多元而重視整體。
如果你向往豐富的人生,左右腦的運作與開發都是不可或缺的,左右腦平衡發展最為理想。透過冥想、大腦和記憶等多方面的訓練,就能改善左右腦平衡狀況。而且,訓練記憶力也是大腦均衡一下、預防老人癡呆癥的利器。
同時,運用左右腦思考與創造,可以把你帶到豐富、有創意的境界。但請切記,我們的訓練不是把運用左腦換成運用右腦,或是把運用右腦換成運用左腦,其實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個“從上到下”的左右腦擴張過程。
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大腦分成四個區域。第一區在你額頭部分,我們稱之為“額葉”(frontal lobe),主要掌管計劃和自主性動作;第二區就是在你頭頂的“百會穴”附近,我們稱之為“頂葉”(parietal lobe),主要掌管身體表面的感覺和空間知覺;第三區就在你睡覺時靠在枕頭部分的“枕葉”(occipital lobe),主要掌管視覺;最后一區則是跟本書主題“記憶”最息息相關、接近腦干的“顳葉”(temporal lobe),除了掌管記憶外,聽覺和視覺也是由其負責。這四個區中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功能,但“顳葉”是記憶的主角,“海馬體”即位于這個記憶中樞。
如前面提到的,左腦主宰邏輯、思考,甚至語言、文字等能力;右腦負責創造力及藝術表現。相對于右腦,左腦有三個特色:(1)負責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2)記得快;(3)忘得也快。
相對于左腦,右腦的特色則是:從你呱呱落地有記憶以來,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存在右腦,但如果沒有通過專業的引導,你幾乎找不到它們的存在。這也就是為什么需要專業的訓練,喚醒沉睡在大腦深處的記憶連結了。
相信上述的簡單解釋還不能滿足你對大腦的好奇心,那就請跟著我繼續了解更多的大腦地圖吧。
現在知道最早的大腦地圖,是埃及的草紙卷,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間寫成。17世紀初期,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智力存在于一個獨立的空間,是與物質分離的。
這個“心物二元論”的看法到現在仍有影響力。在迪卡兒的觀點中,大腦好像是一個雷達接收器,透過松果體接收智力訊息(因為他發現,松果體是大腦中唯一左右不對稱的器官)。
笛卡兒的二元論雖然主宰了好幾個世紀的思維,但還是有很多科學家認為,智力和腦的功能是一體兩面的。
到了19世紀及20世紀初葉,很多科學家努力想從解剖的角度找出合理的大腦圖。但是,當美國神經學家賴胥利(Karl La.h.ley)說服大部分的業內專家,認為認知功能來自于“神經元整體的活動”,不可能有“功能定位說”后,大腦圖就被打入冷宮。
現在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F在先進的斷層掃描技術發現,是可以找出大腦的功能部位的,甚至最復雜、最精密的大腦作用機制,都可以利用儀器讓不同的組織功能原形畢露。
大腦外觀
人類的大腦像椰子般大小,顏色像生豬肝,觸感則像冷藏的豬油。人腦有兩個半球,外層是很薄、有皺紋的灰色組織,叫作大腦皮質。每一個凹下去的溝叫作腦溝(sulcus),凸起來的部分則叫作腦回(gyrus),每一個人的大腦表面皺褶都不同,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中及魚尾紋一樣。
我們曾提過大腦可分成四區,每一腦葉都有特殊專才,枕葉幾乎全屬視覺處理區;頂葉掌管動作、方向、計算和物體辨認等功能的處理;顳葉跟聲音、語言理解有關(通常是左腦部分),也與記憶的某些層面有關;額葉是所有大腦功能的總匯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計劃的執行,另外也在有意識的情緒上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中央底部的松果體以外,每一種模塊在兩個腦半球都各有一個。
將腦半球切開,最顯著的就是一彎白色的纖維束——叫作胼胝體——作為橋梁將兩個腦半球連結起來,不斷往返運送訊息,所以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大腦可視為一個整體。
情緒是最基本的大腦反應,由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產生,而邊緣系統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例如,視丘是個中繼站,將送進來的訊息轉送到大腦各個區域去處理。視丘的下面是下視丘,它與腦下垂體一起,不斷調節我們的身體,以便適應外面的環境變遷。海馬體主要負責長期記憶。杏仁核(amygdala)位于海馬體的前面,掌管憤怒、恐懼。
驚人的大腦容量與神經細胞
人腦重量大約是1.4公斤,其中包含100億至140億個神經細胞。大腦大約每秒鐘可以儲存10條新信息,每分鐘大約可以儲存600條信息。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大約可以儲存100兆條信息,是不是很驚人呢?
這兩個腦半球用厚厚的纖維束(胼胝體)連結在一起,持續不斷地對話;傳到一個腦半球的訊息幾乎立刻就傳到另一個腦半球,兩邊幾乎同時接獲訊息。
它們的反應如此一致,使大腦產生天衣無縫的知覺反應。然而,如果將這兩個腦半球分開,它們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每一個腦半球都有長處,也有弱點,有自己處理訊息的方式及特別技能。
假如將大腦的某一區放大來看,可以看到綿密的神經網絡。大部分是結構比較簡單的膠質細胞,主要功能是支撐大腦的架構,將整個構造粘在一起成為整體。
真正創造大腦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neurons),它們只占大腦細胞數的十分之一。神經元可以傳送訊息,每一個神經元可以跟大約1萬個“鄰居”相連接,彼此以分支相連。神經元的結構分四個部分:
一、細胞體:為神經元的中樞部分,細胞核和大部分的細胞質都在此處。
二、軸突:將訊息從細胞核往外傳送。依照其功能,軸突可以短到0.1毫米,也可以長到1米以上。
三、樹突:用來接受傳人神經元的訊息,通常有許多分枝。
四、軸突末梢:軸突的末稍分成許多細枝,神經元即是借此細枝和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接觸、傳遞訊息。
更進一步觀察,每一個軸突末梢和樹突交接的地方都有一個很小的間隙,這個小空隙叫作“突觸”。為了讓電流通過這個空隙,軸突必須分泌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叫做“神經傳導物質”。當神經元準備發射訊息時,神經傳導物質會被釋放到突觸中,些化學物質再啟動附近的神經細胞發射訊息,這樣的連環效應就會引發幾百萬個彼此連接的細胞進行同步活動。
向左走·向右走
學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總結出大腦的功能,我把它分成兩部分再說明一次。
右腦的功能:我們的右腦半球主宰理解與表達復雜的視覺、空間與音樂形式,并能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轉換成使人容易了解的整體。
右腦執行對某些事物或話語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右腦的運作比較直覺、富創造性,而且是“視覺性”的。你會發現一個右腦較發達的人往往是一個善于溝通和善于處理信息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夢想家。
左腦的功能:左腦半球是一個“邏輯”的半球,是現代人類成為成功種族的背后功臣,因為它控制著分析想法與語言表達的能力,所以左腦是以一個個、一步步漸進式的過程從事線性、邏輯處理信息的所在。它擅長計算、構思、語言、閱讀與寫作,并設計復雜的計劃與執行,這種形式處理所遇到的事是很有效率的。但因左腦以一種理性、線性的方式進行工作,所以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會發生理解障礙。
我們的語言也是由左腦控制,因此左腦發達的人喜歡以理性、線性方式進行語言、信息與數字的處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danao/17847.html
相關閱讀:刺激大腦可提高記憶力
大腦揭秘 記憶力最好的人
最強大腦和世界腦力錦標賽
大腦的瑞士軍刀——思維導圖
我們將如何運用自己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