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驗中常用器材和藥品的使用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變溶液的pH
2、Ca(OH)2:鑒定CO2
3、CaCl2:提高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離(15%)或改變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為酸堿緩沖劑
6、酸堿緩沖劑(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調節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鹽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瓊脂:激素或其他物質的載體或培養基,用于激素的轉移或培養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純DNA(95%)、葉片脫色、配制解離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測定植物細胞液濃度或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鑒定(沸水浴,藍色)
12、甲基綠:檢測DNA,呈綠色
13、吡羅紅:檢測RNA,呈紅色
14、苔黑酚乙醇溶液:用于RNA的鑒定
15、斐林試劑(甲液0.1g/mL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性糖(沸水浴,磚紅色沉淀)
16、雙縮脲試劑:用于蛋白質的鑒定(紫色)
17、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和蘇丹Ⅳ染液(紅色):用于脂肪鑒定
18、碘液:用于鑒定淀粉(變藍色)
19、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堿性染料,用于染色體染色時,前者呈深藍色,后者呈紅色
20、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檢測染色體,紅色
21、健那綠B:檢測線粒體,專一性讓線粒體染色呈藍綠色
22、重鉻酸鉀溶液:檢測酒精,呈灰綠色
23、溴麝香酚藍水溶液:檢測CO2,由藍變綠再變黃
24、吲哚酚試劑:用于維生素C的鑒定
25、伊紅美藍:鑒定有無大腸桿菌的存在
26、亞甲基藍:用于活體染色或檢測污水中的耗氧性細菌(細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
27、pH試紙:檢驗物質的酸堿性,如乳酸
28、卡諾氏固定液:用于細胞有絲分裂根尖的固定
29、解離液(5%鹽酸和95%酒精按1:1的比例配成):有絲分裂中根尖的分離與固定
30、層析液:用于葉綠素的分離,主要類型:①由20份石油醚(在60~90℃下分餾出來的)、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②95%的酒精;③93號汽油;④9份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和1份苯混合;⑤汽油或四氯化碳加少許無水硫酸鈉。
31、20%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H2O2酶,可促進H2O2分解產生O2
32、無土營養液:用于植物無土栽培
33、檸檬酸鈉:血液抗凝劑
34、結晶紫:用于自生固氮菌的分離
35、秋水仙素(C22H25O6N):用于單倍體育種,作用機理是可抑制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中紡綞體的形成,可導致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是1937年發現的,是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種子和球莖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植物堿。它是白色或淡黃色的粉末或針狀結晶,有劇毒,使用時應特別注意。
36、濾紙:過濾或紙層
37、紗布、尼龍布:過濾,遮光
38、云母片:阻止生長素傳遞
39、微電流計:測量神經元受刺激時,神經元細胞內或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情況
五、一些常見的實驗方法
1、根據顏色來確定某種物質的存在:
淀粉+I2(藍色);還原性糖+斐林試劑(磚紅色);
脂肪+蘇丹Ⅲ(橘黃)或+蘇丹Ⅳ(紅色);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大腸桿菌+伊紅和美藍(菌落為深紫色,有金屬光澤)。
2、用顏色標記法來確定原腸胚三個胚層的分化情況。
3、用熒光標記法來證明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4、同位素示蹤法: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來源;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DNA的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泌蛋白的形成過程。
5、確定某種元素為植物生長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養液與缺素完全培養液一次對照,缺素與加進去某元素后二次對照)。
6、獲得無籽果實的方法:
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處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無籽蕃茄;
誘導染色體變異,如無籽西瓜;用赤霉素處理如無籽葡萄;無性繁殖獲取香蕉。
7、確定某種激素功能的方法:
飼喂法,切除注射法,閹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8、確定傳入、傳出神經的功能:
刺激+觀察效應器的反應或測定神經上的電位變化。
9、植物雜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開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異花:花蕾期雌花套袋+開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10、確定某一顯性個體基因型的方法:
測交;該顯性個體自交,水稻可用花粉鑒定法。
11、確定某一性狀為顯性性狀或隱性性狀的方法:
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體的雜交,子一代所表現的一個親本形狀及為顯性,
自交,觀察后代是否有性狀分離,若分離原性狀為顯性。
12、確定某一性狀受核基因還是質基因控制:正反交。
13、確定某一性狀基因在常染色體上還是在性染色體上:兩親本雜交的子一代該性狀在雌雄兩性間比例是否相同,若相同為常染色體,否則在性染色體,或用正反交法。
14、確定某一性狀受核基因確定某一個體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確定小麥是否具有抗銹病基因,用銹病菌去侵染,一段時間后,觀察有無銹斑出現。
15、鑒定血型的方法:用標準血清與待測血型混合,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液的凝集情況。
16、育種的方法:雜交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細胞工程育種;多倍體育種等。
17、測定種群密度的方法:樣方法(植物);標志重捕法(動物);顯微計數法(微生物)。
18、生態瓶的制作方法:瓶必須透明,且封閉,放置在散射光下,動物耐受性要強。
19、分離微生物的方法:
平板劃線法;用選擇培養基培養(如:圓褐固氮菌的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離,細菌和酵母菌的分離);液體稀釋法;菌絲尖端切割法。
20、測定微生物群體生長的方法:
測定細菌的數目:顯微計數或染色涂片計數法(紅細胞計數法)。
測定細菌的重量:取一定體積的培養基,經離心分離,反復洗滌后,稱濕重,或烘干后稱干重。
來自轉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64929.html
相關閱讀:高二物理學習技巧
2014-2015學年高二化學寒假作業試題練習
高二文科地理如何學
高二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勸學
化學高二選修1第4章同步練習:垃圾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