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的開展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是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二十一世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政治網為大家推薦了上學期寒假高二級政治試卷,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一、單項選擇題:
B 1、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
A.秦的統一 B.文字的發明 C.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D.撰寫史書
A 2、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
①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③北宋時的《資治通鑒》為后世所傳播,被統治階級所借鑒 ④我國民族眾多,方言也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3、中華世紀壇序:大風泱泱,大潮澇澇。洪水圖騰蚊龍,烈火架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遠流長 B.惟我獨尊 C.博大精深 D.獨樹一幟
A 4、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綜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既能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災害發生。它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全世界僅存的一項古代生態工程。這一工程說明了
①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征 ③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④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和最具創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5、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A.摒棄一切傳統思想的束縛,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體系
B.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C.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D.中華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A 6、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發揮主心骨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B.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C.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 D.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C 7、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是因為
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傳統性 ④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8、我國有許多抒發愛國情懷的詩詞格言,下列不能體現這一風格的是
A.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B.天道酬勤
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C 9、在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
①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③獨立自主、不怕犧牲 ④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由于缺乏傳承,我國燦爛瑰麗的文化寶庫的庫存正日益減少。據廣西文化部門有關資料,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有地方劇種18個,到上世紀末,除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外,其他劇種已難得一見。據此回答10--12題。
B 10、以前,我國存在許許多多的劇種表明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B.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C.中華文化過于繁雜 D.中華文化有包容性
A 11、不同地方,劇種不同,這表明
A.文化的區域特征 B.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
C.文化的求同存異 D.文化的實用性特征
C 12、針對材料中的問題,我們應該
A.徹底拋棄傳統文化 B.對傳統文化全盤繼承
C.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 D.以外來文化代替傳統文化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文化消費量存在3 000億元到4 000億元的結構性缺口。專家分析,文化產業在強有力需求的帶動下,有望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擴大內需的新亮點。據此回答13--14題。
D 13、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①有利于擴大內需 ②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費結構 ④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14、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國民收人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用于娛樂、休閑等方面的文化消費越來越大。這表明
A.生產決定消費 B.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
C.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D.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A 15、中國江蘇網載文指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堅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宣傳思想戰線極為重要的任務。之所以提出上述要求 ,是因為
A.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過程中能產生巨大力量
B.先進文化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
C.文化能夠 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深刻的影響
D.改造落后文化是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
A 16、民族精神與民族素質之間的關系是
A.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
B.一個民族的發展只取決于民族的綜合素質
C.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能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
D.在現代建設和社會進步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A 17、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表現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 分 ②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揚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從而推動綜合國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的基礎[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18、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因為
①西方敵對勢力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 ②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的需要 ③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要求 ④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豐富多彩,是世界上惟一 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類文化最輝煌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受中國社會文明發展道路以及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地理結構的影響,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精神。它是中華文化內在特質的集中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據此回答13~17題。
D 19、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 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只有中華文化是延續至今而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一奇跡足以把中華文化同其他文化區別開來,如此悠久的歷史,本身就包含了中華文化的許多特質,所以,我們認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就是
A.開放的氛圍濃郁 B.異彩紛呈 C.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D.源遠流長
A 20、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化,之所以雖歷經滄桑,卻猶如浩浩蕩蕩的黃河、長江奔流不息,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限的魅力。除了其蘊涵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還主要得益于
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B.它所特有的創新精神,即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
C.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特征
D.多民族的長期統一,民族文化異彩紛呈
B 2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表現為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成就,還表現為先哲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思考,如,天人合一就是說: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一個以耕耘為生的民族,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在反復的耕作實踐中,人們發現,對土地的善待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土地似乎是有生命的。人們從這種自然感應中,必然能獲取某種信念:那就是土地也和人一樣。對土地的人格化,很自然也會推廣到天。四季更替,晝夜變化,風調雨順才能豐收。這一思想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主要是告訴我們
A.發展農業必須善待土地
B.發展經濟必須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C.必須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況
D.只有順應自然,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
A 22、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的角度看,上題材料還告訴我們
A.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B.文化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C.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D.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近年來,全國政協高度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先后對閩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地域文化進行調研,不斷推動全國對地域文化的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以此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據此回答23--25題。
A 23、在我國,之所以產生和存在著各具明顯特征的不同區域文化,主要是因為
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 ②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
③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④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24、中華文化是一個恢弘的整體,融合了各具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這主要顯示了
A.中華文化古代輝煌的歷程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
C.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D 25、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資源,加強對徽文化的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安徽在中部的崛起,加強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表明區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力量
A.是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B.可以促進文化資源的持續發展 C.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動力
D.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C 26、瓊州勝景五公祠有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這副對聯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超然胸襟 ④自強不息、堅韌不撥的頑強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27、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中華文化史掀開新的一頁,我國文化各個方面百花齊放,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體現了
A.發展民族文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B.黨和國家現階段的工作重心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C.中華文化實現了偉大復興 D.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A 28、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 ,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即傳承與創新,這就是吸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的過程,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這體現了
A.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B.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繼承的過程
C.只要加強文化交流,就一定能推動文化發展 D.任何文化都能得到持續發展
在中宣部的指導下,有關部門連續舉辦了《牢記兩個務必永葆政治本色西 柏坡精神巡回展覽》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兩個大型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兩展在首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激起了各階層觀眾的共鳴。據此回答29-30題。
D 29、下列對延安精神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延安精神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了 ③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延安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30、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②增強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簡析題:
31、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詩句流傳至今幾千年,影響了幾十代中國人。為了紀念他,形成了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點雄黃、對詩歌等風俗,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體現了民族文化的 傳承。同時,屈原一身正氣,寧折不阿,是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征。過端午節應著重對民族精神的弘揚,然而,現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風俗已被風蝕殆盡。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lO分)
答:(1)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2分)
(2)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類似端午節這樣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涵著的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3分)
(3)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得益于它的包容性。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能夠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3分)
(4)我們年輕一代,應該肩負起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2分)
32、為了提高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國在發展經濟、政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發展國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人 們逐步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并增加文化消費。悄然興起的文化市場正成為我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回答:
(1)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4分)
答:①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文化發展,發揮文化的力量,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有利于發揮先進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推動作用。②發展文化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③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寶貴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會實現其價值。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挖掘文化市場潛力,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才能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展現中國悠久文化的魅力。(4分)
(2)你認為如何振興我國文化事業?(10分)
答:①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②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③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④增加文化消費的比重,以消費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⑤擴大對外交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因此,中華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既要與其他各國的文化和諧相處,又要吸收、借鑒其他各國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同時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的獨立自主性,這樣中華文化就會再鑄新的輝煌。(10分)
33、材料一: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無論身在故土還是異國他鄉,每當聽到這雄壯激昂、催人奮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刻,深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六號飛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材料二: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繼承傳統,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根據材料回答
(1)材料一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2分)
答:材料一說明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分)
(2)結合材料一談談材料二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8分)
答: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2分)②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2分)③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2分)④作為青年學生,必須立志做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擁護祖國的統一,從而體現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2分)
34、材料一:據統計,在全球最大的300家傳媒企業中,144家是美國企業,80家是歐洲企業,49家是日本企業,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控制了全球媒體的90%。許多國家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節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國,外國節目僅占1%~2%。美國電影的總產量僅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而在世界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達到80%。
材料二: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培育民族精神,美國以強化美國精神為公民教育的重點。俄羅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對全民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綱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韓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政府為主導,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韓國精神。
材料三: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結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現象?材料二、三共同說明了什么現象? (4分)
答:材料一說明了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材料二、三共同說明了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2)當前我國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4分)
答:①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2分)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2分)
(3)你認為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答: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 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2分)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2分)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2分)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 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分)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上學期寒假高二級政治試卷,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30910.html
相關閱讀: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2014學年高二3月月考 政治
江西省景德鎮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質量檢測政治試題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第一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階段
江西省撫州一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政治
雅安中學高二政治期中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