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學習目標
1.掌握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
2學會用數學模型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II學習重難點
1. 1.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2.2、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3.3.兩種增長方式存在的條件
III方法指導 (可根據學情或內容選用方法)
自學質疑、 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種群的“J”型增長是在 條件下種群增長的形式,其數字模型是 。
2.在自然界中,種群一般呈 型增長,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 ,又稱K值。
大多數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總是在 中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在右圖中,表示種群在無環境阻力狀況下增長的是( )
2.右圖為1個鼠群遷入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后的生長曲線圖。試分析在曲線中哪段表示食物
最可能成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3.在什么條件下種群數量才會呈指數增長( )
A.當只有食物限制時
B.在物種適宜的環境中食物開始出現不足,但還不至于影響到該物種在這里生存
C.只是沒有捕食者 D.只有在實驗室內的實驗條件下
三、【能力提升】
7.下圖所示為某種群在不同生態系統中的增長曲線,請仔細分析圖中曲線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種群生活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沒有資源和空間的限制,種群內個體增長曲線是 ,用達爾文進化的觀點分析,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將該種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環境中,種群內個體數量的增長曲線是 ,用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分析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 。
(3)影響種群主要因素是種群的 . . 和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7430.html
相關閱讀:群落的動態
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血糖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