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4.3 禁止生物武器
主備人
備課時間
編號
16
教師
重點
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帶來的威脅。
難點
如何看待禁止生物武器與轉基因技術在生物武器方面的應用。
教
學
目
標
知識
目標
1.列舉生物武器的主要種類。 2.舉例說出生物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威脅。
能力
目標
形成堅決禁止生物武器、維護世界和平的態度。
情感
目標
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帶來的威脅。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個人札記
引入新課
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其他圖片以及提供的影像資料 『網絡構建』 生物武器種類:包括 、 、 ,以及經過 的致病菌等。
病原體散布途徑: 或通過食物、 等散布到敵方。
二戰中:日軍建細菌武器工廠,用中國人做活體實驗;用細菌武器,使幾十萬中國百姓死亡等
二戰后:某些國家發展細菌武器、生化毒劑,如炭疽桿菌(傳染性極強,感染者死亡率極高)、
生物武器危害 (阻滯神經末梢釋放 而引起肌肉麻痹,極少量就能
使人致死)、天花病毒等
目前:有些國家用 制造全新致病菌,使感染者突然發病,無藥可醫,受害國極度
恐慌,機構癱瘓。如新型 ,轉基因蠟狀桿菌,含毒素基因的流感病毒等
禁止生物武器:簽署《 》;中美聯合聲明在任何情況下不發展、不生產、 生物武器,
并反對生物武器及其技術和設備的擴散。
答案:
致病菌 病毒 生化毒劑 基因重組 直接 生活必需品 肉毒桿菌毒素 乙酰膽堿 重組基因技術 鼠痘病毒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不儲存.
『重難點歸納』 一、生物武器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致命性、傳染性強、生物專一性、面積效應大、危害時間長、難以發現等。(1)致命性、傳染性強。一旦發生病例,易在人群中迅速傳染流行,造成人員傷亡,甚至造成社會恐慌。(2)生物專一性。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牲畜感染得病,并能危及生命,但是不破壞無生命物體,例如武器裝備建筑物等。(3)面積效應大。現代生物武器可將生物戰劑分散成氣溶膠狀達到殺傷目的。這種氣溶膠技術在適當氣象條件下可造成大面積污染。(4)危害時間長。在適當條件下,有的致命微生物可以存活相當長的時間,如Q熱病原體在毛、棉布、土壤中可存活數月,球孢子菌的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年,炭疽桿菌芽胞在陰暗潮濕土壤中甚至可存活10年。
(5)難以發現。生物戰劑氣溶膠無色、無味,不容易發現,若在夜間或多霧時偷偷使用就更難及時發現。目前主要的生物武器有6種:炭疽桿菌、鼠疫桿菌、天花病毒、出血熱病毒、兔熱病桿菌和肉毒桿菌毒素。
『學習策略』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要能列舉生物武器的種類,并能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帶來的威脅。對待生物武器的態度應明確而堅定──堅決禁止生物武器。
『限時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炭疽桿菌是一種致病微生物,該菌日益引起科學界的關注,2005年美國一生化制藥廠試制了一種對炭疽桿菌細胞壁有轉化分解作用的酶制品。該制品所分解的物質是( ) A. DNA和RNA B. DNA和蛋白質的化合物 C. 葡萄糖組成的大分子 D. 糖類與蛋白質的化合物 2、肉毒桿菌會產生肉毒桿菌毒素,只要有0.01 mg的肉毒桿菌毒素就可使人致死。肉毒桿菌毒素分子的作用機理是( ) A. 抑制呼吸中樞,使人因缺氧而窒息而死 B. 阻斷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使人因缺氧引起肌肉麻痹 C. 阻滯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從而引起肌肉麻痹 D. 抑制線粒體進行有氧呼吸,心肌細胞無力收縮,阻礙血液循環 3、以下有關炭疽桿菌的特點,不正確的是( ) A. 傳染性極強 B. 感染者死亡率極高 C. 只要有0.01mg就能引發炭疽病 D. 造成人的神經失常 4、對于用重組基因技術制造的全新致病菌,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受感染者會突然發病 B. 受感染者無藥可醫 C. 會造成極度恐慌 D. 可以用疫苗預防 5、(多選)能充當生物武器的病原體是( ) A. 天花病毒 B. 霍亂弧菌 C. 炭疽桿菌 D. 金色葡萄球菌 6、(多選)1998年6月27日,中美兩國元首在關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議定書的聯合聲明中,重申了在任何情況下對于生物武器的態度是( ) A. 不發展 B. 不生產 C. 不儲存 D. 不反對生物武器的技術發展 7、(多選)若轉基因技術被濫用,恐怖組織就可以( ) A. 把蠟狀桿菌通過轉基因技術改造成像炭疽桿菌一樣的致病菌 B. 把炭疽桿菌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重組到人體內,使人具有免疫力 C. 把流感病毒基因改造,只會使具有某種易感基因的人群感染,而其他人卻不易感染 D. 將生物毒素分子的基因與流感病毒的基因拼接在一起 『答案』 1.D 2. C 3.D 4.D 5.ABC 6.ABC 7.ACD
學生看書閱讀后填空再記憶
重點掌握
訓練學生能力
課堂鞏固
小練習
作 業
《學案與測評》板書設計: 4.3 禁止生物武器 一、生物武器的種類 二、生物武器的特點 三、禁止生物武器課后筆記:本專題的學習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諸如遺傳與變異、生殖與發育等必修模塊的基礎知識;以及本模塊基因工程中的轉基因技術,細胞工程中的核移植技術,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技術等知識。只有運用這些知識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種觀點背后論據的科學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8269.html
相關閱讀: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群落的動態
血糖調節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