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
2.通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3.用數學模型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4.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
二、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2.教學難點
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課時安排
1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第一節中,我們學習了種群數量的影響因素,大家看“問題探討”,思考討論準備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細菌數量,n代表“代”。
2.N=2216。
3.細菌數量不會永遠按這個公式增長?梢杂脤嶒炗嫈捣▉眚炞C。
〖問題〗再以“本節聚焦”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書〗一、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并完成P66圖4-4 細菌種群的增長曲線。
〖旁欄思考題1〗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不夠精確。
〖問題〗在自然界中,種群的數量變化情況是怎樣的呢?
〖答并板書〗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
〖學生活動〗閱讀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書〗自然界確有類似細菌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則大致呈“J”型。
〖旁欄思考題2〗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間田間充裕;②氣候適宜;③沒有天敵等。
〖板書〗“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
Nt=N0λt
〖問題〗“J”型增長能一直持續下去嗎?
〖板書〗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學生活動〗閱讀P67并完成 “思考與討論”。
〖提示〗1.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殺、藥物捕殺等措施。2.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動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①如將食物儲藏在安全處,斷絕或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②室內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減少它們挖造巢穴的場所;③養殖或釋放它們的天敵,等等。
〖旁欄思考題3〗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同一種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問題〗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都能在K值維持穩定嗎?
〖板書〗3.種群數量的波動和下降
〖學生活動〗閱讀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結〗略。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一、基礎題
1. (1)在食物充足、空間廣闊、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等優越條件下,種群可能會呈“J”型增長。例如,澳大利亞昆蟲學家曾對果園中薊馬種群進行過長達14年的研究,發現在環境條件較好的年份,種群數量增長迅速,表現出季節性的“J”型增長。(2)在有限的環境中,如果種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種群數量可能會出現迅速增長。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內競爭就會加劇,因此,種群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增長,這就是“S”型增長。例如,柵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種群增長,常常具有“S”型增長的特點。
2.(1)以年份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根據表中數字畫曲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0372.html
相關閱讀: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群落的動態
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血糖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