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與環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五章 人與環境
第一節 人類影響環境
一、目標
1.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
2.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關注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
4.運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二、重點和難點
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設想
教師可先復習“種群數量的變化”一節中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方式,進而提出:人口增長是接近哪一種增長方式呢?為什么?教師總結,如果一種生物沒有了天敵,而食物供應又比較充足,它就會過度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數百年來,人口的增長就是這樣的情景。
在進行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教學時,教師應指出,人類經常忘記自己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然而,隨著人類的種群數量增加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遠遠超越了任何其他動物。
四、教學過程:
教材中列舉了“人口增長和開墾土地之間的關系”,并用圖6-2來表示這種關系。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人口增長與土地需求之間的關系,更要引導學生掌握用概念圖來邏輯推理某一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能比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往往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學生討論教材中圖6-2后,結合“資料搜集與分析”──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選取實例,讓學生嘗試運用概念圖闡釋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1)在搜集資料前要擬定主題(或感興趣的問題),主題的確定應該具體,以小見大;(2)從揭示人口增長(因)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果),分析因果間的邏輯關系,而不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3)盡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關聯的事物之間存在著的關系,例如,人口增長與農藥使用之間的關系;(4)根據實際情況,充分拓展思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對策。
(二)資料分析
提示:1.我國人口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較高和逐漸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從而使人口增長加快;人口基數過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所以,生物種群消長規律有適用于人口增長情況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別發達和善于思維的大腦;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動地調控人口增長以及能動地改造和保護自然的本領,等等。所以,生物種群的消長規律不完全適用于人口增長的情況。
(三)資料搜集與分析
提示:(1)如果學生生活在農村,還可以到本鄉鎮和本縣的計劃生育、農業、環保、檔案等部門進行采訪和調查。如果學生生活在城市,還可以通過本市的城市規劃部門或通過互聯網等進行采訪和調查。這些途徑都可以快捷地獲取可靠的信息。
(2)有關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主要包括:咨詢時要說“您好”、“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要先請長輩坐下,自己再坐下;要細心傾聽、認真記錄、對方說話時不要隨便插話,有不清楚的問題應以虛心的態度請教;咨詢后應說“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語。
(3)如果資料繁雜,可以先對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科學分類。如果有些資料相互矛盾,則應仔細分析它們的來源是否可靠、記錄是否準確,必要時需要進行核對甚至重新收集這些資料。
(4)應選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說明問題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制成圖或表格。圖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觀效果,有三種形式:圓餅圖適用于體現各相關數據在一個總數據中各自所占的比例;直方圖適用于對各相關數據的大小進行比較;曲線圖適用于體現某一情況在變化過程中,相關數據依次的動態變化情況。表格則便于了解相關的具體數據。
(5)可以先進行分工,然后各自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應當先檢查是否有遺漏或重復的項目,再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四)想像空間
提示:將會因學生過多和教師、教室以及教學設備等過少而明顯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會因學生過多而使教室內空氣流通不好、光線不足和過于擁擠等,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1)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來源中,耕地上的農作物占88%,草原和牧區占10%,海洋占2%。 隨著海洋的開發利用, 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能量將會增加。 目前, 全球適于人類耕種的土地約1.37×109 hm2, 人均約0.26 hm2。 但由于非農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與土地資源減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增加對土地的壓力越來越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目前全球大約有5億人口處于超土地承載力的狀態下。人口過載對生態環境,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的威脅巨大。
(2)對水資源的壓力
雖然水是可再生資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對某一區域,水循環的自然過程限制了該區域的用水量,這就意味著人均用水量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用水量就會相應增加,同時污水也相應增加,而人均水資源減少。如果要維持生活水準,則需要開采更多的水資源, 造成水資源缺乏日益嚴重, 甚至導致水荒。 人均年可用水量1 000~2 000 m3的國家被列為水資源緊張國家,全球現有100多個國家缺水,其中有4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十幾個國家發生水荒。
(3)對能源的壓力
能源為人類生產生活所必需。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4)對森林資源的壓力
人口增加,人類需求也不斷增加,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人們違背自然規律的制約,不斷進行掠奪性開發,比如毀林造田、毀林建房、采伐木材等,使得越來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壞。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壞了生態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
(5)環境污染加劇
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使污染物的總量增大。大量工農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環境中,影響了環境的納污量以及對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能力,加劇了環境污染,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五、教后感: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人口增長與土地需求之間的關系,更要引導學生掌握用概念圖來邏輯推理某一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能比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間的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往往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2223.html

相關閱讀: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血糖調節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群落的動態
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