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4章 種群
一、課標內容
1.列舉種群的特征。
2.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二、要求
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
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種群的概念。
2.列舉種群的特征。
3.說出調查種群密度的標志重捕法。
發展要求1.識別種群的分布型。
2.辨別種群的存活曲線。
說明1.活動:“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不作要求。
2.課外讀:“種群生命表”,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
容。

第二節 種群的增長方式
基本要求1.活動: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能概述數學建模的一般過程,能利用實驗結果建立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2.實驗設計:不同溫度對酵母種群增長的影響。能根據實驗目的和已知條件,制定可行的研究計劃和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
3.區別種群的指數增長和邏輯斯諦增長兩種方式,讀懂隱含在“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中的信息。
4.舉例說出環境容納量的概念。
發展要求
說明小資料:“海洋魚類的最大捕獲量” 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

第三節 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
基本要求1.簡述種群數量的非周期波動和周期波動。
2.說出影響種群數量的調節因素,討論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
發展要求
說明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和內源性調節因素的具體內容不作要求。

三、建議
1.課時建議(共計5課時)
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1課時
第二節 種群的增長方式2課時(含活動)
第三節 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1課時
復習與小結1課時
2.教法建議
(1)第一節《種群的特征》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特征。難點是種群的存活曲線。①通過種群的視頻或圖片,引出種群的概念,并讓學生列舉具體的事例說明種群的概念。②通過具體生物現象與事例的列舉,進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結構、性比率、種群分布型和種群的存活曲線等特征的教學。③通過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黃豆紅豆模擬標志重捕法,分析如何準確地估算種群密度。④通過分析與討論,理解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和性比率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
(2)第二節《種群的增長方式》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增長方式和環境容納量。難點是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①以細菌的繁殖為例預測細菌后代數量變化,引入數學方法來構建細菌增長的公式模型和曲線模型。②通過分析問題→探究數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建構數學模型(公式、曲線)→模型檢驗修正,思考數學公式、曲線的生物學意義。③結合野鴨、教師教學用書中的蚜蟲或者P125思考與練習材料進行分析得出種群指數增長曲線和指數增長數學模型。④從資源、空間分析并結合綿羊、黃猩猩果蠅培養實驗得出邏輯斯諦增長曲線,理解環境容納量。
(3)第三節《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數量波動;外源性調節因素;內源性調節因素。①通過相關數據和坐標曲線圖辨別種群數量波動的類型,簡述產生的原因,并能夠說出種群的平衡密度。②通過實例對外源性調節因素和內源性調節因素加以理解。
四、實驗與活動建議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活動,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動指導的要求動手操作外,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采用草履蟲、綠眼蟲、衣藻代替酵母菌進行探究,可以降低實驗難度。這個探究活動可以擴展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個項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4210.html

相關閱讀:群落的動態
工具酶的發現和基因工程的誕生
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發酵及其應用
血糖調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