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文科綜合測試試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選擇題

 

圖1是世界某區域農業地帶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農業地帶沿0°經線變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的基礎是

 

A.水分        B.熱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區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產區,其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此題考察陸地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和特定區域農業類型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 1.農業地帶沿0°經線變化,反映地域分異規律是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此規律以熱量為基礎。2.先明確甲區域是尼羅河三角洲,農作物是棉花,棉花的生長習性是喜溫、好光,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分析棉花分布的區域轉移,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棉花集中產區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區轉移,主要由于這里光照充足,灌溉條件較好,病蟲害少,棉花品質優良,單產也較高。如埃及的尼羅河谷地、中亞地區的河谷平原、美國西南部地區各州等;棉花產區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共性是都有充足光照,灌溉水源是能否能形成棉花產區的關鍵,因此尼羅河谷地形成棉花產區的主導因素是水源。

 

【參考答案】1.B   2.C

 

圖2為某氣象臺發布的墨西哥灣及鄰近海區颶風近地面天氣形勢圖。讀圖回答3~4題。

 

3.此時降雨集中分布在颶風東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氣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鋒面雨

C.凝結核多          D.氣溫較低

 

4.預計颶風中心經過70小時到達A市。到達A市時,所在地的區時為

 

A.8日13時     B.8日23時

C.9日13時     D.9日23時   

 

【解析】此題考察氣旋(在美國附近的臺風為颶風)及相關天氣的成因、等壓線、區時計算等。

 

3.讀圖可知:降雨集中分布在颶風東北部,從圖上分析可知,颶風東北部等壓線比其他區域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力大,風速大,則氣流上升速度快,降水多。

 

4.看準圖中9月6日6時(世界時),A市所在的地區的區時。先由世界時計算出A市的區時。從A市的位置來看,處于82.5°與80°之間,屬于西五區;西五區處于世界時即零時區的西側,相減得9月6日1時;由于預計颶風中心經過70小時達到A市,所以9月6日1時再加70小時得9月8日23時。

 

【參考答案】3.A   4.B

 

艾丁湖的存在對吐魯番盆地綠洲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圖3是l萬多年來艾丁湖變遷示意圖,據此回答5~6題。

 

 

5.圖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干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勢北陡南緩

③環境調節作用減弱     ④含鹽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6.艾丁湖1萬多年來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圍湖造田      B.綠洲萎縮   C.湖區匯水面積減少   D.氣候變干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對特定區域生態環境變遷原因的分析。

 

5.根據圖例運用等深線及相關知識判斷分析,自1.1萬年前至今,艾丁湖水位不斷降低,面積不斷縮小且等深線都在-100以下,所以判定艾丁湖湖泊對環境調節作用在減弱、含鹽量升高、湖面低干海平面;北面的等深線稀疏,南面的等深線密集,所以古湖盆的地勢北緩南陡。

 

6.艾丁湖水面海拔-155米,是我國海拔最低的湖泊。遠在千萬年以前,艾丁湖還是一個面積比現在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艾丁湖1萬多年來變遷的主要原因,由于時間跨度大,所以應從自然原因方面分析,湖泊面積逐漸縮小,則為氣候變暖。

 

【參考答案】5.A   6.D

 

圖4為我國西南地區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圖,讀圖回答7~8題。

 

 

7.關于流域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減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減幅均最大的是灌叢草地

C.前期減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個時期耕地總體上是減少的

 

8.以下土地利用類型中,其面積前后期變化能反映流域生態狀況由退化趨于好轉的是

 

①林地         ②灌叢草地       ③建設用地      ④裸巖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縱向比較分析能力。

 

7.讀圖對比前、后期每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可知:水田、灌叢草地都是前期減少、后期增加且前期減少多于后期增加,變化幅度大;旱地前期增加、后期減少且后期減少大于前期增加,變化幅度大;林地、建設用地前、后期都增加且后期增加多于前期,變化幅度;裸巖地前期增加、后期減少且后期減少小于于前期增加,變化幅度小。因此以整個時期耕地總體上是減少的。

 

8. 認真審題是解此題的關鍵,由題干可知是由退化趨于好轉,也就是說要找流域土地利用類型前、后期變化面積不一樣的。結合圖分析灌叢草地是前期減少、后期增加,裸巖地前期增加、后期減少,所以灌叢草地、裸巖地反映流域生態狀況由退化趨于好轉。

 

【參考答案】7D.   8.B

 

二、綜合題

 

【必做部分】

 

26. (25分)充分認識區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圖6為我國某地區地形圖,右上方小圖是圖6中C地實測高程點分布圖(單位:)。讀圖回答(1)~(2)題。

 

 

(1)指出圖6中主要的陸地地形類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

 

(2)在制作地圖時,我們可以根據相鄰實測點的高程確定它們之間待定高程點的位置來繪制等高線。請用此方法繪出C地的400等高線。(2分)

 

圖7為該地區某地生態農業模式圖。讀圖回答第(3)題。

 

 

(3)分析在當地農村推廣使用沼氣對農業生產、生活及生態的意義。(8分) 

 

圖8為A地所在省、浙江、廣東及全國2001~2008年第二產業占各自GDP比重的變化。讀圖回答第(4)題。 

 

 

(4)比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產業比重變化的特征。(4分)對該省工業的發展,有人提出今后應大力發展外向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3分)

 

【解析】此題屬于綜合題,著重考查的知識點有:區域的判定、地形及其成因、降水、等高線的繪制、生態農業、工業及發展趨勢。

 

(1)由經緯度和陸地的輪廓及相對位置,可知圖示區域為福建與臺灣區域圖。要回答圖6中主要的陸地地形類型,是針對面積相對大的福建區域,而不是臺灣西部。再仔細看等高線,發現圖中區域內大部分大于500,海拔500米-1000米為低山丘陵,所以該區域地形類型為低山丘陵?磮D可知低山丘陵與河流相間,所以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蝕。分析B地比A地年降水量少的原因,從地理位置、地形、大氣環流來回答。雖然A地、B地都處沿海,受東南季風影響,但A地為低山的迎風坡,B地處于沿海平原,因此降水少。再從宏觀來看,B地受對面的臺灣山脈阻擋,水汽減少。

 

(2)此題為動手操作題,從題干中可知:在制作地圖時,我們可以根據相鄰實測點的高程確定它們之間待定高程點的位置來繪制等高線。所以從圖中找出400或者400最接近的點,然后大體判斷400等高線的位置,用平滑的曲線連接。

 

(3)根據圖分析出沼氣與農業生產聯系的項目有水田、 果園、養魚、養畜、農產品加工,與生活聯系的項目是居民,生態聯系的項目是林草植被,然后分析沼氣與之聯系的項目及其相互作用。

 

(4)由第(1)問可知圖8中A地所在省是福建。分析圖8中A地所在省第二產業比重變化的特征,需要按變化趨勢分時段來具體描述其變化,再加上圖中有浙江、廣東及全國第二產業比重的變化,所以不僅要橫向比較還要縱向比較描述;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明確對該省即福建工業的發展,有人提出今后應大力發展外向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應明確你的觀點贊同還是不贊同,然后再具體分析原因,如果贊同,應該從福建的優勢說明;如果不贊同,從劣勢說明。

 

【參考答案】(1)低山丘陵    流水侵蝕

 

原因:處于沿海平原,地勢低,不易形成地形雨,受臺灣山脈阻擋,水汽較少。

 

(2)如圖所示(等高線位置基本正確,平滑完整)。  

 

(3)對農業生產: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對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廢棄物,凈化居住環境;對生態: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續增長,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廣東,但高于全國。

 

答案一:贊同。理由:農副產品種類豐富,勞動力充足,靠近港澳臺,位置優越;與臺灣合作前景好,著名的僑鄉。

 

答案二:不贊同。理由:技術水平較低,資金較缺乏,山地丘陵區交通不便。

 

【選做部分】

 

30.(lO分)【旅游地理】

 

圖12為臺灣中部山區某鄉村旅游區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該地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6分)

 

(2)根據圖中所示鄉村觀光點,你認為旅游區內可以開展哪些參與性的旅游活動?(4分)

 

【解析】此題考查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條件和開發的項目。以臺灣中部山區某鄉村旅游區示意圖為背景,(1)小題分析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應從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旅游資源的類型、著名景點知名度、交通通達度。(2)小題,從圖中鄉村觀光點分析。

 

【參考答案】(1)亞熱帶山地農業旅游資源類型多樣;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兩大著名景區之間,客源較穩定;(2分)交通方便,通達性好。

 

 (2)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釣;釀酒;動物飼喂等。

 

31.(lO分)[自然災害與防治]

 

表6為2007年氣象衛星監測的我國西南三省林區火災次數統計表。讀表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西南三省林區火災發生的時間分布特征(2分),并分析其原因。(2丹)

 

(2)請從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災對當地造成的危害。(6分)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以2007年氣象衛星監測的我國西南三省林區火災次數統計表為材料,主要分析西南三省林區火災發生的時間、原因、危害。

 

(1)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區火災次數主要都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分析其原因,從氣候角度可知:由于西南三省氣候為熱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和春季為干季。

 

(2)從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災對當地造成的危害,應從森林本身的生態功能和森林減少后的危害分析。

 

【參考答案】(1)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區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2)植被破壞導致地表侵蝕加劇,森林涵養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

 

32.(10分)【環境保護】

 

圖13是2000年世界瀕危物種數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國家的瀕危哺乳動物、鳥類種數統計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歸納圖中瀕危物種分布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4分)

 

(2)分析印度尼西亞瀕危物種數量較多的原因。(6分)

 

【解析】此題考查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以及以特定國家地理為例分析對生物物種的影響。以2000年世界瀕危物種數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國家的瀕危哺乳動物、鳥類種數統計圖為材料,考查圖中各國地理位置共同的特點及印度尼西亞位置與環境。

 

(1)印度尼西亞、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賓、馬來西亞、坦桑尼亞、越南大體處于南北緯30°,之間為低緯度或熱帶國家,且從地理位置來看是臨海國家或島國。

 

(2)確定印度尼西亞的緯度位置、板塊位置、熱帶雨林分布區多自然災害以及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如采伐、毀林和捕殺等。

 

【參考答案】 (1)低緯度或熱帶國家     島嶼或臨海國家

 

(2)物種豐富    火山、地震、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多   人類過度采伐、毀林,破壞了其生存環境;人類過度捕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16717.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