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15—2013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三)學年 地 理 試題本卷共小題。每小題分,每小題分共計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上圖所示甲、乙、丙三塊營建基地中哪處危險性最高,其理由是A.甲基地最危險,因其位于順向坡地 B.甲基地最危險,因其位于逆向坡地C.乙基地最危險,因其位于山頂 D.丙基地最危險,因其位于順向坡地2.開挖甲基地所出露的巖石在古時代是如何生成的A.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 B.經沉積作用固結形成C.在高溫高壓下變質形成 D.經由生物遺骸堆積形成3.關于兩國大豆產區及生產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A.均位于沿海地區,交通便利 B.均位于中、低緯度,熱量充足C.均位于平原地區,土壤肥沃 D.均位于人口稠密區,勞動力充足4.讀美國和巴西大豆生長周期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美國大豆生長期比巴西短 B.兩國大豆灌漿期長度一樣C.美國大豆開花期比巴西早 D.都在春、夏之交播種,秋季收獲5.監測大豆生長狀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6.圖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區分別是A.商業區、文化區 B.住宅區、行政區C.住宅區、商業區 D.行政區、文化區.該市進行城市功能區布局時,充分考慮了盛行風的影響。該城最有可能位于 A.巴西東南部 B.我國東部沿海 C.印度半島? D.澳大利亞西南沿海.該市的城市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 A.工業區近湖分布,湖泊易受污染 B.高速公路經過城市邊緣,造成噪聲污染 C.②功能區分散布局,加重交通擁堵 D.綠地呈環狀分布,加劇城市熱島效應.甲圖中,由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而形成和由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分別是 A.b、n和c、e B.m、n和b、e C.s、e和t、c? ?D.t、r和c、e10.甲圖中d氣候分布地區旗桿的影子與乙圖中可能對應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圖中河流的流向是?A.自東北向西南流B.自西南向東北流C.自東南向西北流 D.自西北向東南流甲處水井的水面離地面的距離可能為A.1.5米 B3.5米?C.8.5米 D10.5米“逆水行舟,船靠岸邊行;順水行舟,船在中央行”,有關河流剖面等流速分布圖MN的說法,正確的有①水面流速從岸邊向最大水深方向遞增 ②流速從水面向河底增大 ③凹岸流速比凸岸流速慢 ④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河床東北岸坡度明顯大于西南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生物入侵”是指某個地區的外來生物物種打破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桉樹原生長地是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和東南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在引種到我國的云貴高原后,卻引發了令人頭痛的生態問題:引種地區的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桉樹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據此回答14~15題。14.桉樹在澳大利亞和云貴高原生長的自然條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亞降水多,而云貴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亞地勢低,而云貴高原地勢高C.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地下水豐富,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儲存條件不利D.澳大利亞光照條件好,,而云貴高原光照條件不好以上案例,能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引進外來物種,需要考慮地域環境的差異性某一要素的變化可能導致其他某個要素的變化,但不會引起整個環境的改變引進外來物種,必然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A. B. C. D.16.若①為落葉闊葉林帶,則該山可能位于 A.山東半島B.斯堪的納維亞半島C.新西蘭D.巴西高原.該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帶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A.北坡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且地處迎風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處陰坡和迎風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蓋率比南坡高 D.北坡相對高差大,地處陽坡和迎風坡,水分條件好.若CD 一線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兩點最大的溫差為28.80C,則該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700米 B.4500米 C.5000米 D.2680米南斯拉夫薩瓦河畔有一個農場,一進農場門,映入眼簾的是面積不大的耕地,蕩漾著碧波的魚池,令人悅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場以及各種各樣的加工廠,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利用。農田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牲畜為農田提供糞肥,森林能保持水土,河池能潤澤草木。根據此材料回答19~21題.19.這個農場的農業是? A.能量密集型農業B.生態農業C.外向型農業 D.傳統的自然農業2.你認為在這個特殊的農場中,解決農民生活燃料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A.從農場外購進煤和石油B.砍伐森林,利用農作物秸稈 C.建立火力發電廠D.利用牧畜糞便、植物枯枝落葉等制取沼氣2.下列與該農業地域類型相似的農業區是? A.亞洲的水稻種植業B.澳大利亞的小麥一牧羊帶 C.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區?D.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22.將電爐通電5分鐘后,可觀察到蚊香的煙 A.垂直向上? ?B.飄向電爐 C.飄向冰塊 ? ?D.消失.此實驗可模擬A.季風的形成? ?B.鋒面的活動? C.臺風的形成 ?D.寒潮的形成 . 根據圖文信息判斷,該國A.是一個島國 B.是個內陸國 C.位于該洲東南部 D.西邊瀕臨太平洋2. 該國人口和城市分布不平衡,東北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城市密集,其主要原因是A.拉普拉塔平原地形平坦 B.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C.世界人類聞名的發祥地D.工商貿易的活動頻繁. 據圖上信息推斷,我國南極長城站屬于 A. 極地苔原氣候 B. 溫帶季風氣候 C. 溫帶海洋性氣候D.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下列有關喬治王島自然要素的結論,圖示信息正確的是 A.高原山地為主 B.地勢中高周低C.氣候 D.河流呈放射狀.馬達加斯加水稻的主產季為?A.6月至10月B.12月至次年4月 ?C.3月至7月? D.5月至9月.下列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成因與圖中B處自然帶的成因最接近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 B.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帶?C.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帶缺失D.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熱帶雨林帶.導致A、B處自然帶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洋流 C.海陸位置 D.緯度 - blogid=5a18c50f0102e57y&url= C.農民的個人喜好 D.地價2.我國1998—1999年棉花單位面積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條件適宜 B.交通條件改善C.農業科技進步 D.土壤得到改良3.我國棉花種植范圍廣闊,全國劃分為三大棉區:長江中下游棉區、黃河中下游棉區和新疆棉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三大棉區生產都以家庭分散型為主B.黃河流域棉區區內地勢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生產C.長江流域棉區技術水平高,勞動力充足,棉花質量優于流域棉區D.新疆棉區降水少,光照條件優越,但病蟲害多34.關于波士華城市帶城市化進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階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減少,出現逆城市化B.Ⅲ階段與階段相比,波士頓市的中心城區人口增多C.階段后,各中心城區人口負增長狀況得到有效地抑制D.Ⅳ到階段,巴爾的摩市的人口逐漸向新中心城區集聚影響-Ⅴ階段波士華城市帶各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變化的主導因素是A.交通狀況 B.產業結構 C.人口政策 D.自然環境點。讀圖完成36~37題。36.當O點與北京的地球表面距離達到最短時,北京時間可能為?A.6月22日23時44分 B.12月22日12時16分?C.6月22日11時44分 D.12月23日0時16分.設O點的緯度β,北半球夏半年時,L2的正午太陽高度為?A.120°—β B.β—30°?C.2β—90° D.180°—2β共小題38.(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分析材料一所描述現象的地理原因。(分)(2)根據材料二、三分析有利于天山北坡經濟帶發展的“諸多利好因素”。(分)(3)為加快甲省經濟發展,有專家提出“工業強省”戰略,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并說明理由。(分)3.(分)澳大利亞國土遼闊,物產豐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題。材料二:澳大利亞的城市水敏感設計(WSUD)理論大約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指在保持城市人類發展的基礎上恢復自然的水循環過程。城市水敏感設計(WSUD)與傳統城市發展模式的比較如下圖所示(1)說明①②兩地的多雨季節并分析其成因。(6分)()結合材料二,試分析城市水敏感設計在水資源利用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8分) (分)充分認識區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圖甲為我國某區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圖甲 圖乙歸納圖示區域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簡述C地農業生產的特點。 C地某校社會實踐活動小組對農村秸稈的利用方式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如圖乙。請你從發展生態農業的角度,評價該地區的秸稈利用是否合理,并闡述理由。 41.【A】(10分【旅游地理】 結合材料分析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4分) 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請你為鄉村旅游開發提出自己的建議。(6 分)【】簡述內蒙古牧區此次“白災”的原因。(6 分)(4分).(10分)【環境保護】 ——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第3期(1)結合材料分析光污染的主要危害。(分)(2)結合實際說明當前防治光污染的主要措施(分)38.(16分)(1)新疆緯度較高,靠近冬季風的源黑龍江省牡丹江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地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21983.html
相關閱讀: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